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传承600年 即墨龙山街道"官庄竹编"欲申非遗

2017/09/14 09:40

阅读:

原标题:600年传承!即墨龙山街道"官庄竹编"欲申非遗

王成堂在展示他的竹编产品。

竹编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辛勤劳作人们的智慧和结晶。在即墨龙山街道刘家官庄村,竹编技艺已经传承约600年,如今,根据不同的需求,竹编产品已经增加到竹筐、竹篓等20多个品种,不仅是结实耐用的生活用具,也逐渐成为装饰工艺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目前,当地欲将竹编技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竹编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即墨龙山街道刘家官庄村一间简陋的农房里,今年72岁的王成堂正在编竹篓,只见他手法娴熟,将一根根只有1、2毫米细的竹丝依次穿插编织成形。“干了一辈子了,太熟悉了。”王成堂老人说,他的竹编手艺是从祖辈世代传承下来的,到他这一代已经传了14代。受父辈熏陶,他对竹编手艺从小就耳濡目染,12岁就已经学会了竹编手艺,至今已经坚持了60年。

据史料记载,官庄竹编始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约600年的历史。刘家官庄村先民们从云南移民到即墨前,就已经掌握了竹编技艺,定居即墨后,随之把竹编技艺带到了北方,经过世世代代传承,“竹编最红火的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竹编。”今年92岁的村民王成喜是目前村中竹编技艺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王成喜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全村200多户人家就有180多户700多名村民从事竹编业,并且村里当时还成立了竹器厂,产品除销往潍坊、烟台、青岛等地外,还远销东北三省。其中,用于农村居民淘小麦的竹筛子最为出名,也为村庄赢得“筛子官庄”美誉。

王成堂说,官庄竹编以江西、福建、浙江出产的上好毛竹和广西出产的优质藤条为主要原材料,竹编制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要经过截竹子、刮节、剥篾子、烤料、编器身等10多道工序。记者在现场看到,王成堂用刀将一条薄薄的长篾子割成只有1毫米左右的细竹条,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粗细均匀,刀工之娴熟令人叹为观止。“编竹编全部工序都是人工制作,所以编织起来非常费事。”王成堂说,以竹篓为例,编织过程中要让根根竹丝编织成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浑然一体,对于技术要求特别高,没有几年的时间根本就做不到。他编制的竹器造型精巧、结构紧密、经久耐用,产品供不应求。

“虽然现在一年能卖2万多个竹编,因为费时费力,利润非常薄。”王成堂说,村里的一些老手艺人非常钟情于竹编,闲暇的时候就编竹编赚点加工费。一个竹篓从下料到成形大约需要四五天的时间,但一个竹篓只卖160元,除去成本和人工费,利润所剩无几。目前,整个村庄只有3户人家常年制作竹编产品。

官庄竹编经过几百年传承发扬,当地村民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习惯相结合,产品推陈出新,如今增加到竹筐、竹篓、提篮、花篮、竹椅、竹凳等20多个规格品种,兼具实用和装饰用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村里的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习竹编技艺,目前,只有80多位村民还在坚守这一传统技艺,他们的年龄都在70岁以上。“竹编技艺是一项费时费力的纯手工活,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传承,会竹编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我不想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传承不下去。”王成堂说。

据了解,目前,为了让竹编技艺得到传承,即墨龙山街道欲将“官庄竹编”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娄花 实习生 王兆菲 通讯员 赵坤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赵晓珊]

青岛话题

方便夜游青岛 5月1日起15条公交线路将延时运行

04/24 11:01 / 青岛晚报

为缓解黑龙江中路交通拥堵,填补丰隆路沿线公交盲区,自26日起,分别对327路、772路线走向和站点进行调整。

英国矮脚马宝宝运动会上圈粉 青农大为小马驹全网征名

04/22 09:52 / 半岛都市报

它围着场地调皮撒欢,一个滑铲急刹精彩亮相,成了运动会上的“显眼包”。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正为小马驹征名,未来会组织本专业学生到基地探访,也会找机会再邀请它回学校。

深度报道

“海军之城”青岛:直挂云帆济沧海 而今迈步向深蓝

04/23 21:15 / 青岛早报

作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海防重镇,青岛见证着人民海军奋勇前行的光辉历程。战舰与城市血脉相连,海军与青岛同频共振,青岛军民同呼吸、共命运。沧海奔流,浪潮翻涌,全城侧耳倾听深藏在阵阵涛声中的热血海军魂、赤诚报国心。

规划路迟迟不建、在建路交付延期 家门口小路何时畅通

04/19 13:45 / 青岛日报

近年来,青岛一批主次干道相继施工、通车,不仅扩充了城市的“体量”,也提升了发展速度,但市民家门口的部分规划小路、短路长期停工、工期拖延,成了“口头路”“拖延路”“烂尾路”,每日都在影响着群众出行,不容小视。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