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踩着高跷"推虾皮":黄家塘湾已延续了上百年

2017/09/15 09:33

阅读:

66岁的孙丰华正在海里“推虾皮”。

原标题:消失中的传统:踩着高跷"推虾皮"的耕海人(图)

微风浪静、晴空万里。

在备好竹箩筐、推虾网和高跷之前,52岁的黄岛区泊里镇渔民杜广忠又看了一下院子里的风向,他觉得当天的“风水”是个“上虾”的好日子。中午12点,在离退潮还有半小时的时间,杜广忠驾驶着他的三轮车向黄家塘湾驶去。

踩着高跷、推着虾网、拉着竹箩筐在海里“推虾皮”,这项古老而又传统的捕虾方式在黄家塘湾已经延续了上百年。如今,行于天地间耕海的推虾人越来越少,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有80多岁,但年轻人却没有几个。

海“风”海“水”的馈赠

近来,黄岛区泊里镇后岚村52岁的杜广忠在农田里忙着收花生,但9月13日不同,因为这天他要下海。这天上午,杜广忠仔细观察了一下天气:3级西南风,太阳刺眼、蓝天白云。这样的好天气在他看来,是个“上虾”的好日子,用他的话说“风水好”。

他所说的风水,是海上“风”和“水”。海“风”和海“水”的走向,决定他会否带上自制的渔具下到黄家塘湾去“推虾皮”。

“12点半就开始落潮。”13日中午,杜广忠边吃饭边对身边的老伴说,之后就去收拾虾具。生在泊里长在泊里的杜广忠从20岁时就跟着父亲在黄家塘湾“推虾皮”,这样的捕虾方式他已经操作了32年。在杜广忠的记忆力,早年的父亲会带上虾具,下海前在双腿上绑上高跷,下到水里推着虾网去捕虾。

杜广忠所捕的小虾学名叫仔虾,但黄岛泊里一带的渔民一般叫它“黄家塘湾仔虾”。“黄家塘湾仔虾”的由来,缘自黄家塘湾的地名。黄海在胶东半岛的南部折了个弯,留下了一个近40平方公里的扇形海湾,这就是黄家塘湾。

杜广忠说,今年51岁的他也就是在30年之前,他刚刚21岁,父亲开始拉着他下海,学着父亲的样子在海里“推虾皮”。

在杜广忠的记忆里,当年这小小的虾皮是养活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泊里,与日照、潍坊诸城市近在咫尺。由于家里人口多,上世纪七十年代杜广忠的父亲经常会将从海里推出来的小虾晒干成虾皮或者将鲜虾制成虾酱,再将这些虾酱挑到诸城一带去换地瓜干,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杜广忠在父亲的指导下,逐渐学会了这门技艺,并一直让其在他手里延续至今。

在杜广忠看来,现在的日子好了,尽管虾皮、虾酱在沿海城市很多超市或市场均有销售,但除了泊里黄家塘湾仔虾,这种口味绝佳的虾皮和虾酱在其他地方是买不到也吃不到的。

工具的智慧

两根长竹竿与细密的丝网连接起来,长竹竿的这头交叉捆绑,再用一根木棍将竹竿固定,这就是“推虾皮”这个传统古老捕捞方式的主要工具。除了这个推虾网之外,杜广忠还有一个硕大的竹箩筐,杜广忠现在用的这个竹箩筐是在20年前花150元钱买来的。

“这个竹箩筐现在花三五百元也买不到了,没有人编也没人卖了。”杜广忠说。

事实上,这个竹箩筐汇集了当地几代渔人的智慧。箩筐的材料是竹子,缝隙极为微小。“这个箩筐缝隙细密之程度,哪怕放入小米也难以漏出,何况是小虾。”杜广忠说。

一个渔民在海上“推虾皮”,少则两三小时多则六七小时。怎样在这数个小时里,让小虾活着并且保持新鲜?

杜广忠所用的这个竹箩筐筐外的三个角挂着三个干葫芦。“这离不了一代代渔民的智慧。”杜广忠说,葫芦在海水里有漂浮的作用,箩筐上面挂上葫芦,目的就是不让这个箩筐沉底,用3个葫芦的浮力托起这个竹箩筐,这样一来竹箩筐里浸入海水,也自然就保证小虾的新鲜度了。

除了这些“装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具,普通人是驾驭不了的:一副1.5米的高跷。在一些农村,元宵节会踩高跷,捕虾的工具怎会用上高跷?

杜广忠说,踩着高跷“推虾皮”这在泊里着实算一景。关于这一景观,得回到百年前。先人们在海里推虾时,遇到涨潮或者海水过深难以操作,于是想到了高跷,这样就可以往深水区进发了。如此一来,踩着高跷“推虾皮”的古老传统也就一代代流传下来了。

在泊里,用于推虾皮的高跷多数在1.2米到1.6米之间,木材有的为楸木有的为刺槐木。楸木和刺槐木硬度高且不容易变形,所以渔民常以这两种木头用于高跷的制作。

除了上述装备外,在海里推虾皮,还得需要一个顶木。

顶木,顾名思义就是顶着竹竿的木头。而这块长30厘米、宽15厘米许的厚厚木板,在下海前被渔民用绳索系于肚脐附近的腰间,下海推虾网时,顶木则顶着竹竿向前以减缓对肚子的压力。

在出发前,杜广忠将两个月饼、一包香烟和用一个矿泉水瓶子盛装的凉白开放到了他箩筐的一个葫芦里。

“饿了可以吃些月饼,喝口水,累了还可以抽抽烟。”杜广忠笑说。

他将这些器具放到三轮摩托车上后,就驾驶着三轮摩托车出发了。

天地之间耕海人

到了黄家塘湾,将三轮车停在海岸的堤坝上,他从三轮车上卸下工具,此时的海水已开始退却。他脱掉了长裤,只穿着短裤和上衣,将重达40斤的工具扛在肩上,踏着松软的金黄色沙滩向浅海走去。

杜广忠将竹箩筐上的绳子拴在了腰间,并将那副1.5米高的高跷绑在了自己的腿上,在蹚水之前,他还不忘将一顶草帽戴在了头上。他拆开了虾网,并将竹箩筐扔在了海水里,踩着稳健的步子走向海水。当海水没过高跷的一半时,他开始推着虾网向深水区挪动。

他用双手使劲托着竹竿,虾网开始在水中颤动,绑在腰间的竹箩筐被三个葫芦拖着漂浮在海水中,随他的移动而移动。

烈日当空,海水在逐渐回潮。

不大一会工夫,杜广忠的额头上已经流下了汗水。推虾皮过程的大部分重力集中在虾网上,两个竹竿和一根木棍架起的虾网足有近30斤重,他要推着这个虾网不断在海水里前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用双臂抬高竹竿或者将虾网举过头顶,甚至还得将两跟竹竿放在肩膀上,这样才能有效将水中的小虾兜住。

当天的西南风,就是杜广忠等待的“上虾”的“好风水”。

从下网到摇网到筛网,15分钟后,杜广忠第一次抬网。果然,“好风水”没有辜负他,在虾网的中央一堆小虾出现了。

烈日下,晶莹剔透的小虾在网子上活蹦乱跳。见此情景,杜广忠赶忙用一个塑料水瓢将这些小虾舀起,又一下将身后的竹箩筐拽到自己面前,动作熟练地将小虾放在了箩筐里,又开始重复之前的动作。

“在海里推虾皮不要走得太快,但手也不能停下来。”杜广忠说,手里的竹竿得不停地上下移动,这样才能把动性十足的小虾网住。

又过了20分钟,他的第二网又出水了,这次与第一次相比,不太乐观,整个网底除了几条跳跃的小虾外,并没有更多收获。

杜广忠随之将竹竿连同虾网一下又推进了海水中,这次他用腰间的顶木推着虾网向深海走去。

十多分钟后,杜广忠再一次提网。这次,让杜广忠很开心。他的虾网里不但有更多的小虾,还有一些小鱼。

杜广忠麻利地将这些小鱼小虾舀进竹箩筐,继续推着虾网前行。

烈日下天地之间的海水里,杜广忠弯腰推着虾网前行,显然一个活脱脱的耕海人。

下午5时30分,当夕阳西下时,潮水已退出了数百米。此时的杜广忠将最后一瓢鲜虾倒进他的竹箩筐。

“今天推了有16斤,能晒3斤多虾皮。”杜广忠说,“天黑了,今天的鲜虾不能晒了,只能做虾酱了。”

什么是“推虾皮”

“推虾皮”就是用一种特制的捕捞小虾的工具,在海水里一边推着行走一边捕捞小虾。这里的捕虾人往往是将这些小虾捕捞出水之后,再将小虾放在太阳底下暴晒至干,得到一些看上去薄如皮的小虾(俗称虾皮),这是所谓的“推虾皮”。

77岁的戴祥云正在绑高跷准备下海。

仔虾晒成的虾皮。

■众生相

最年长者85岁,现场难觅年轻人

9月13日的好风好水,吸引前来黄家塘湾“推虾皮”的并非只有杜广忠一名渔民。

66岁的孙丰华也是黄家塘湾附近的一名渔民,和其他渔民不一样的是,孙丰华是从外地来到了泊里镇。

“黄家塘湾的虾皮有名,好吃,价格卖得高。”孙丰华说,起初他是被这里捕虾人的独特方式所吸引,才逐渐喜欢上了“推虾皮”。

和他人不同的是,孙丰华每次下海要穿上专业的水服,他连草帽都不戴,他的身后也拉着一个竹箩筐,竹箩筐的三角放着的是三个被网兜套着的空塑料桶。他腰间所推的虾网比其他人的更重、更大。

“虾网长宽各有5米,得有20多平方米。”孙丰华说,若遇到好“风水”,遇上一天两次退潮两次下水捕捞的情况下,他能推出40斤鲜虾来,40斤鲜虾能晾晒8斤虾皮,每斤虾皮150元,这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一天两次下海推虾皮,这样的“好事”极少碰上,这要看潮水回落和风向的情况。

尽管他推虾皮的经历只有10年时间,但对于风向和上潮、回潮,他已了如指掌。

“只要刮西北风、西南风和北风都有虾,是推虾皮的大好时机。”孙丰华说,“要是刮东北风,在这个地方一定无虾。”

9月13日这天,戴祥民来到黄家塘湾时,已是下午2时30分许。

这名77岁的老渔民是用他的自行车载着他的虾具来到黄家塘湾的。

“我不会骑三轮摩托,但年轻时候学过自行车,所以就骑自行车来了。”戴祥民说。

和其他推虾人不同的是,戴祥民的竹箩筐上除了一个葫芦外,还有两个泡沫球,这两个泡沫球可用于箩筐的漂浮,而葫芦里也装着他在海上所用的物品。

戴祥民的腰间拴着一块由梧桐木打造成的顶木,这块顶木他已经用了20多年。

77岁的戴祥民也是一个踩高跷下海的捕虾人。戴祥民已经有着50多年的下海经历,他现在用的高跷是楸木所做,老父亲在世时就一直用,老父亲去世后,这个高跷就传到了他的手里。

66岁,77岁。这个年龄的捕虾人在黄家塘湾并不是最长者。

头戴帽子、佝偻着腰、身后拖着竹箩筐、推着一个虾网在海水里努力前行的一名老者叫赵文善,赵文善老人今年已有85岁高龄,入秋后已有凉意的海水,并没有阻住老人下海推虾皮的激情。

海水中,老人时而前进、时而举网、时而将鲜虾舀进竹箩筐内,熟练麻利的动作一点不亚于他人。

“一下午能推10来斤,好的时候能推20斤。”满满幸福写在赵文善的脸上。

踩着高跷、推着虾网、拉着竹箩筐在海里“推虾皮”,这项古老而又传统的捕虾方式在黄家塘湾已经延续了上百年。如今,行于天地间耕海的推虾人原来越少,偌大的海滩却难以觅到年轻人。

“这个手艺,年轻人不愿意学。”在杜广忠看来,这项古老的推虾皮手艺等他们这代人老去,可真就没人会了,届时流传了上百年的手艺也就失传了。

“当前将这个手艺加以保护很有必要。”杜广忠说。

“黄家塘湾的水是海水与河水混合的地方,这样的地方适合小虾的生长和繁殖。”赵文善老人说,海水上潮时,海水与周边横河、白马河、甜水河的淡水混合,使得海水变淡,淡水变咸,水生物在这样的地方也就多了起来,而仔虾最适合在这样的环境里繁衍,上百年来,这里的仔虾“‘推’而不绝”,并成为虾界的上品,而踩着高跷“推虾皮”也成这里的一景。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陈烛光]

青岛话题

青岛三浴海边礁石藏“玛瑙”? 原是普通火成岩

03/01 08:04 / 青岛早报

“从成因和年代来说,这些礁石区里的石头不可能有玛瑙和钻石。另外,生物化石是不可能存在于高温的岩浆岩中的,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工作人员笑着说。

一年卖出170辆保时捷 青岛女销冠:年收入不是300万

01/26 10:01 / 半岛都市报

连日来,“青岛女销售一年卖出170辆保时捷”的话题火遍全网,吃瓜的人关注的是“美女”“擦边”“陪客户吃饭”;业内人关注的是豪车的销量和车市经济。

深度报道

与城市发展同频 传统老街区崛起活力新商圈

03/19 09:08 / 青岛早报

近年来,隐珠街道在深入挖掘传统街区特色的基础上,高标准推动地方特色新型商圈建设,着力打造烟火繁华的活力街区,点面统筹构建商业新格局。

李沧区兴华路街道:老旧厂房变身“流量街区”

03/11 10:14 / 青岛早报

作为李沧区的西部老城区街道,经济活力不足、动能不强是制约兴华路街道发展的最大瓶颈。李沧要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对于街道来说既是重大机遇,更是责任担当,必须打头阵、当先锋。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