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青岛确定2018年市办实事 涉及基本民生各个方面

2018/01/12 13:59 信网

阅读:

信网1月12日讯 近日,青岛市最终确定了2018年市办实事10件32项,涉及“就业、教育、养老、救困、扶弱、医疗、环保、住房、交通、食安、文体、公共安全”等基本民生,力求解决好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一件: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完成技能提升3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1.5万人

1.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2.完成技能提升3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增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3.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1.5万人,增强参训人员的创业创新和就业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和提质增效。

第二件:提高城乡教育保障水平,新建中小学标准化食堂100所,开工建设普惠性幼儿园60所、中小学校30所,推进家庭教育普及工程

4.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新建标准化食堂100所,逐步解决中小学生在校就餐问题,保障学生饮食质量和安全。

5.按照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开工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60所,进一步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6.按照省定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进一步提升城乡中小学校办学条件。

7.推进家庭教育普及工程,全市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和示范社区“父母学堂”各100所,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200场,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200名,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第三件:加大养老救困扶弱力度,建立养老综合服务互动平台,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场所20处,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孤儿生活保障标准

8.搭建以互联网、物联网和电视系统为基础的养老综合服务互动平台,整合全市养老服务组织和资源,提升城乡养老服务水平。

9.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场所20处,其中城市13处、农村7处,满足社区老人用餐等需求,推动社会化运营,提高养老服务效能。

10.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将城乡低保家庭成员罹患部分重特大疾病所需长期、刚性支出的医疗费用纳入兜底救助范围,进一步缓解因病致贫问题,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11.提高孤儿生活保障标准,机构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1400元提高到1500元,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1100元提高到1200元,保障城乡孤儿生存生活质量。

第四件:加强城乡医疗卫生保障,引进高水平医院2家,新建院前急救站18处,提高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和保障待遇,扩大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

12.以国际一流为标杆,引进高水平医院2家,进一步提升我市医学科技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13.依托市区医疗机构新建院前急救站18处,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

14.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增加130元,二档居民在一级医院住院医疗费(含门诊大病)报销比例、大病医保超限补贴报销比例各调增5%,适当调增门诊统筹包干标准和支付额度及社区巡护报销比例,进一步缓解看病贵问题,减轻参保居民医疗负担。

15.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将城镇职工中完全失能和重度失智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提高失能失智人员护理保障水平,减轻家庭照护负担。

第五件:加快美丽青岛建设,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工程500万平方米,增加清洁能源供热能力2000万平方米,新增、改造公厕230座,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配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100处

16.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工程500万平方米,促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

17.发展清洁能源供热,增加清洁能源供热能力2000万平方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18.按照公厕建设标准,新增、改造公厕230座,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城市综合品质。

19.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源头治理,配套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100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第六件: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启动棚户区改造3.5万套(户),完成住房保障7000套(户),整治居民楼院500个,改造农村危房1200户

21.启动棚户区改造3.5万套(户),其中市南、市北、李沧三区1万套(户),其他区市2.5万套(户),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质量。

22.继续扩大货币补贴范围,将市内六区租赁补贴的收入标准调整至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810元;通过实物保障和新增货币补贴实施住房保障7000套(户),其中实物保障4000套,新增租赁补贴3000户。

23.对500个居民楼院实施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市容市貌,提升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

24.为农村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改造危房1200户,改善农村困难群体居住条件。

第七件:保障市民便捷出行,开辟调整市区公交线路50条,升级改造市内三区老旧交通信号设施150处

25.优化市区公交线网布局和运行时间,开辟调整公交线路50条,提升公共交通运行效率,方便市民出行。

26.升级改造市南、市北、李沧三区老旧交通信号设施150处,提升道路交通环境,保障出行畅通有序。

第八件:守护公众食品安全,开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创建星级农贸市场不少于40处

27.开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提升食品安全科学监管水平,增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28.按照“管理规范化、环境整洁化、价格大众化、计量智能化、设施安全化、消费人性化”的目标,创建星级农贸市场不少于40处,鼓励新建改造农贸市场参与星级评定,为居民提供优质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第九件:优化城乡公共文体服务,开展文化消费促进活动,对看电影看书看演出和艺术培训给予补贴,建设健身场地100处

29.开展文化消费促进活动,以政府补贴、专属折扣、积分奖励等形式,对参与看电影、看书、看演出和艺术培训的市民给予最高50%总额不超过500元的补贴,促进文化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30.建设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和体育公园等健身场地100处,营造良好健身环境,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第十件: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完成应急救护证书培训2万人,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60台

31.上线运行红十字应急救护(第一响应人)云平台,完成“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2万人,提升城乡居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2.在轨道交通站点及机场、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场馆、旅游景区(点)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60台,引导和推动AED设施普及,提升公众安全保障水平。

2018年市办实事各项目情况介绍

一(1)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一、项目内容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二、项目情况介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好基本民生问题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市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2018年,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目标,将主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构建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的政策体系。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服务对接行动、重点建设项目就业联动行动、援企稳岗专项行动、技能提升展翅行动。二是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业态调整中,持续拓展就业领域。三是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快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施跟进式就业援助服务,就业困难人就业率达到85%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开展城镇困难居民精准帮扶工作,落实农村贫困人口扶持政策,确保有就业、创业和培训要求的农村贫困人口帮扶率达到100%。组织对口扶贫地区就业扶贫招聘会。四是强化失业预警预测。完善失业预测预警和调控应急机制,防范和化解失业人员增加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确保不出现较大规模失业,确保不出现群体性事件。

一(2)技能提升3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一、项目内容

完成技能提升3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增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二、项目情况介绍

(一)完成技能提升3万人。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步伐加快,我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没有根本转变,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城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新起点,提出了“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率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成为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建设的排头兵、驱动器、示范区”的重大目标,这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我市将通过实施“城乡劳动者技能提升工程”,通过政策引导、机构扶持、培训奖补等方式,重点提升3万名企业在职职工、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技能,为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实施“城乡劳动者技能提升工程”,一是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二是能够建立健全技术技能创新和绝技绝活传承推广长效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素质优良、适应我市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三是通过大力加强对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能够在实践中强化实现人的城镇化,加快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2018年,我市将围绕贯彻十九大报告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求,重点采取以下措施推动此项工作开展:一是根据劳动者不同学习和就业阶段的实际需求,贯彻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推进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推动实现人人培训、终身培训,促进职业技能培训普惠均。二是探索建立紧缺急需职业工种调查发布机制,积极推行差额补贴培训制度,引导培训机构对接市场需求开展培训,并探索将新兴产业非职业工种纳入补贴范围,带动劳动者素质提升,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三是制定出台企业新录用五类人员培训政策,大力开展岗前培训。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实施新一轮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四是根据国家、省部署,创新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和职业培训补贴“先垫后补”,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二)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

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工作,将创新创业作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2018年,为实现“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的目标,将深入实施“大众创业”工程,完善创业载体平台,构建国家和省级、市级、区(市)级、街道(镇)级四级创业孵化体系,争创国家级、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评选一批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组建创业孵化联盟,举办“创业青岛”项目遴选活动和大众创业展博会,面向国内外组织遴选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并推动落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打造青岛市创业云平台,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3)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1.5万人

市农委

一、项目内容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1.5万人,增强参训人员的创业创新和就业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和提质增效。

二、项目情况介绍

2014年以来,市政府已连续第5年将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纳入市办实事,任务为每年培训1.5万人,截至2017年底,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2992人。培训对象重点包括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贫困家庭劳动力、主导产业从业人员、农药经营使用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返乡创业人员等。项目的连续开展,有效提升了参训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技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为保证我市粮食安全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动能。2018年,将重点从6个方面抓好项目落实:

一是抓好工作部署。1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做好项目的任务分解和工作要求。召开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会议,统一部署,为圆满完成全年培训任务打好思想基础。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依据《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令第251号),协调好农业、畜牧、农机、渔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实现职能下沉,充分发挥镇(街道)基层作用,做好培训学员的组织发动和报名遴选工作。依据《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公共服务规定》。做好培训机构的遴选,规范培训机构的使用,有效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府购买服务。三是加强体系建设。以各区市农广校为主体,有效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等社会资源,利用好全市认定的首批118处农民田间学校和16处实训基地,完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四是开展多形式培训。结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云上智农、12316短信平台、青岛市农业信息网、农民教育培训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教育培训和移动互联服务。五是加强工作督导。每季度开展一次工作督导检查,实地查看培训现场,查验培训组织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培训进度。六是加强工作宣传。广泛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开展宣传,定期邀请人大、政协、群众代表走进培训现场,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增强农民培训社会透明度。

二(4)新建中小学标准化食堂100所

市教育局

一、项目内容

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新建标准化食堂100所,逐步解决中小学生在校就餐问题,保障学生饮食质量和安全。

二、项目情况介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和饮食安全,自2014年起,连续五年将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工作纳入市办实事。前三年,将现有中小学校食堂通过改扩建达到标准化食堂;2017年启动第二轮新建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工作,建设82所标准化食堂,受益学生6万余名,2018年计划建设100所标准化食堂,计划到2019年底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校有食堂的目标,保障中小学生饮食质量和安全。通过建设,全市中小学校食堂建设率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深受社会、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教育部、省、市有关领导给予较高的评价,国家、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不少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来参观学习。

2018年100所标准化食堂的建设工作重点在农村。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区市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建标准化食堂建设工作。二是科学规划。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新建标准化食堂建设方案。三是提前介入。对新建食堂的平面图纸进行前期建设预审,制定建设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建成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堂。四是强化标准指导。对照《青岛市中小学标准化食堂达标评估细则》,开展新建标准化食堂现场指导工作。五是加强业务培训。采取集中和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对食堂管理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专业知识,膳食营养的培训,全面提升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六是建立督查制度。实行月报制度,每月督查建设工作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将100所新建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工作纳入2018年度区市政府教育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考核公示项目。七是做好宣传工作。围绕市办实事服务重点工作,及时将好的经验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微信等多种媒体向学生、家长、社会宣传报道,做到“每周工作有关注,每月关注有重点,专题宣传有亮点,全局把握有看点”等。

项目实施后,可满足10万余学生在校就餐需求,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和营养状况,提高我市学生营养健康和食堂管理水平,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有效预防学校食物中毒等群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为我市全面实施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5)开工建设普惠性幼儿园60所

市教育局

一、项目内容

按照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开工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60所,进一步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二、项目情况介绍

2011年以来,我市按照国务院要求组织实施了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学前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青岛市有幼儿园2097所,在园幼儿25.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5%,普惠性学前教育网络初步建成。

受全面两孩政策、外来人口流入等因素影响,我市教育适龄人口大幅增加,幼儿园学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2017年我市入幼儿园小班的户籍适龄幼儿约8.8万人,预计2020年入幼儿园小班的户籍适龄幼儿达到12.4万人。为积极应对的入园高峰,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2018年,我市将按照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继续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开工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60所,计划总投资约7亿元,新增学位约1.2万个。目前,各区市已提报建设计划表。下一步工作中,将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建设项目的前期审批工作,制订项目推进计划,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分步实施,抓好落实,坚持每月通报、每季度现场调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目标任务。

二(6)开工建设中小学校30所

市教育局

一、项目内容

按照省定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进一步提升城乡中小学校办学条件。

二、项目情况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深入,新建住宅小区不断涌现,人口增长较快,导致适龄儿童数量超过现有学校接纳能力,造成适龄儿童入学难现象。为缓解就学压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全市范围内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市教育局经充分调研论证,计划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学校建设由市政府总体部署,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推进,确保项目稳步实施。通过一批高标准中小学校的开工建设,形成示范与带动效应,加快教育资源布局优化。

2018年,一是总体调度,建立项目总体推进计划,确定总体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周汇总、月调度工作机制,及时解决推进面临的问题。二是定向督办,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对部分难点项目实行“一校一策”、定向督办。三是协调联动,教育主管部门定期与区市政府协调,与审批部门联动,从建设程序、审批环节上保障项目开工建设。四是注重推广,定期召开现场会,对于推动速度快、建设标准科学、合理的项目进行推广,注重经验总结,形成带动效应。

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推进学校建设,是提前判断全面两孩政策、外来人口增加等影响,应对入学高峰的重要措施,将充分提高区市政府、部门对严峻形势、艰巨任务的认识;部分市区范围学校建设的加速实施,将有效缓解热点区域就学压力,增加资源供给,解决刚性需求;全市范围集中推进学校建设,将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尤其在建设标准、教育理念上形成城乡范围良好互动,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

二(7)推进家庭教育普及工程

市妇联

一、项目内容

推进家庭教育普及工程,全市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和示范社区“父母学堂”各100所,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200场,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200名,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二、项目情况介绍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在培养人、塑造人以及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大家对家教、家风、家庭建设越来越重视,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涨。为此,在2017年实施家庭教育普及工程的基础上,2018年市政府继续将推进家庭教育普及工程列入市办实事,持续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岛城儿童健康成长。为确保2018年任务目标顺利完成,市妇联将以“六项创新”工程为载体,持续发力。

(一)创新建立家庭教育联动机制,提升示范阵地创建水平。层层建立家庭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制订青岛市示范家长学校和示范社区父母学堂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工作督导和资金监管。年内分别命名100所示范家长学校和社区父母学堂,扩大和夯实家庭教育工作阵地。

(二)创新编写家庭教育培训教材,增强公益讲座的实效性。组织专家编写一套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较强的家庭教育培训教材,传播为国教子、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推动家庭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全市举办200场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将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三)创新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师标准,确保指导服务质量。制定全国首个家庭教育指导师标准,明确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必备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系统培训和综合考评,提高我市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指导水平。年内举办3期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四)创新开展“三化”服务,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互动化交流、项目化运作、个性化辅导的方式,每月举办一期沙龙活动,组织“智慧父母话家教”沙龙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实施“百合花”平安幸福家庭项目,帮助广大家长解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创新实施“好家风传播工程”,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评选“最美家庭”“最美母亲”“教子有方十大优秀母亲”等家庭角色,开展“好家风伴成长”征文和“家和万事兴”主题演讲活动,精选100个好家风故事,成立青岛市“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巡讲团,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教育正能量。

(六)创新开展前瞻性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加强对隔代抚养、二孩子女教育、单亲家庭教育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跟踪研究,与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合作,举办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开展《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等专题论坛,评选100篇优秀论文并汇编成册,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夯实家庭教育基层基础工作,广泛普及了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让岛城10万家庭和儿童受益,促进家庭的幸福和谐,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家庭教育青岛模式”成为岛城的一张靓丽名片传遍中国,成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的输出者。

三(8)建立养老综合服务互动平台

市民政局

一、项目内容

搭建以互联网、物联网和电视系统为基础的养老综合服务互动平台,整合全市养老服务组织和资源,提升城乡养老服务水平。

二、项目情况介绍

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供需平衡,青岛市民政局将在2017年开发建设青岛智慧养老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平台功能,开发建设青岛养老综合服务互动平台。主要推进两方面工作:

1.养老平台电视端开发。针对老年人使用电脑、手机不便的情况,开发建设适用于电视端的养老综合服务互动平台,方便老人通过有线电视和网络电视,实现与平台PC、手机端完全一致养老功能,获取机构托养、营养午餐、照料护理、助洁助浴、志愿陪伴、助行代办、便民维修、居家护送等全方位、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2.进一步丰富平台服务内容。一是利用平台整合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经典影视、远程教育、健康养生等节目,通过电视屏幕,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文体娱乐生活。二是利用“互联网+”理念,整合全市1500余家养老服务组织和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方便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机构养老服务。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化养老资源入驻平台,为老人提供老年旅居、智能硬件、家政、适老化改造、康复器具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养老综合服务互动平台建成后,将可以更加便捷的为广大市民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9)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场所20处

市民政局

一、项目内容

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场所20处,其中城市13处、农村7处,满足社区老人用餐等需求,推动社会化运营,提高养老服务效能。

二、项目情况介绍

目前,不少空巢、独居、行动困难老年人午餐难、吃饭难问题较为突出,增加社区养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营养可口价格实惠的餐饮,成为不少老年人的呼声。前期我市已建有社区助老食堂420处,但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活动范围较小、食堂规模有限、人手少等原因,现有的社区助老食堂服务覆盖面不够大,仍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因此,因此,2018年我市计划新增20处社区助老食堂示范项目,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便捷营养实惠的餐饮服务。

2018年,对于建成的社区助老食堂,每处由市财政给予10万元奖补。各区市可由政府投资建设,也可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根据投资主体自行解决所需资金。计划3月底前,将建设任务分配到各区市。5月底前,出台《社区大食堂建设管理和奖补办法》,明确建设标准、运营模式等。7月底前,完成选址工作。11月底前,全部投入运营。

建立社区助老食堂示范项目,可以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问题,至少可为食堂周边近千名空巢、独居、纯老家庭的老人提供就餐、上门送餐等服务,积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同时进一步推动项目社会化运营,体现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减轻老年人家庭负担,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氛围,推进“老有颐养”。

三(10)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市民政局

一、项目内容

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将城乡低保家庭成员罹患部分重特大疾病所需长期、刚性支出的医疗费用纳入兜底救助范围,进一步缓解因病致贫问题,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项目情况介绍

2015年底,我市出台了医疗救助政策,通过扩大救助范围、降低救助门槛、提升救助比例,补齐短板、兜好底线,有效减轻了我市困难群众的就医负担。2017年,全市共为8.8万名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2.74亿元。

医疗救助政策实施以来,市民政局在调研和数据分析中发现,低保家庭仍有部分患有重特大疾病或罕见病患者存在“刚性”医疗支出过大的“结构性短板”问题。“刚性”医疗支出是指每年医疗费用支出相对固定的重特大疾病、慢性病或罕见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必须长期使用效果明显、不可替代的特效药等且个人负担过大的医疗支出费用。对于只能保障基本生活的困难家庭来讲,这些“刚性”支出的医疗费用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是他们的不能承受之重。为此,2017年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委、青岛保监局等部门开展了联合调研,采用大数据分析,从低保家庭患重特大疾病、慢性病、罕见病个人自负费用较高的病种中筛选了部分病种、部分特效药拟纳入“刚性”医疗支出兜底救助范围,实施精准救助。

计划2018年上半年出台《青岛市困难居民刚性医疗支出救助指导意见》,年内组织实施。政策的受益群体是低保家庭和特困家庭、散居孤儿等最困难的人。希望通过医疗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进一步缓解困难居民医疗负担,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贫弃医现象,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11)提高孤儿生活保障标准

市民政局

一、项目内容

提高孤儿生活保障标准,机构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1400元提高到1500元,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1100元提高到1200元,保障城乡孤儿生存生活质量。

二、项目情况介绍

建立孤儿生活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机构供养孤儿生活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1400元提高到1500元,社会散居孤儿生活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1100元提高到1200元。青岛市孤儿生活养育标准提高将惠及全市机构供养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其托养寄养家庭,保障孤儿在机构和托养寄养家庭中得到更好地照顾。

自2018年1月1日起,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身份确认下放至区市民政局核定、审批,以缩短孤儿审批时限,高效保障孤儿的基本生活。为确保孤儿养育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孤儿手中,市民政局将定期对孤儿养育金发放工作进行抽查,同时,我市民政部门将做好对孤儿相关政策的宣传,使群众了解相关政策,使孤儿能及时享受到政策。

四(12)引进高水平医院2家

市卫生计生委

一、项目内容

以国际一流为标杆,引进高水平医院2家,进一步提升我市医学科技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二、项目情况介绍

近年来,为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改善居民就医条件,我市全面实施“三优工程”,不断加大引进优质医疗机构、优势医学学科、优秀医学人才力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北京、上海等89家国内外优质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齐鲁医院、美国和睦家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落户青岛,签约引进医学院士达到13名,43个医学学科进入全国百强榜,全市医疗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2018年,我市将继续以国际一流为标杆,积极引进2家高水平医院来青合作办医,进一步提升我市医学科技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快推动我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国际化水平,增强城乡医疗服务承载力,使居民能够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13)新建院前急救站18处

市卫生计生委

一、项目内容

依托市区医疗机构新建院前急救站18处,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

二、项目情况介绍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快速增长及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剧,全市院前急救资源与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强化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有效增加急救单元覆盖密度,缩短急救半径,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效率和质量,市政府将“强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作为市办实事,自2017年起,分三年进行重点建设和全面推进,按照5万常住人口配置1个急救单元的标准,规划建设全市院前急救网络,建设项目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用三年时间,依托市内现有医疗机构新建急救单元55个,其中,2017年新建急救单元16个、2018年建设急救单元18个、2019年建设急救单元21个。二是对急救单元房屋租赁及运行经费进行财政补贴,房屋租赁费用按每年20万元标准给予补贴,运行经费按照324元/车次标准给予补贴,有效保证了新增急救单元的正常运转。三是规范了新增急救站的建设标准,实行“装饰风格、功能布局、设施设备、调度指挥、人员配备、制度规范”六统一,确保院前急救质量安全同质化水平。2017年新建16个急救单元已正式投入运行。到2018年新建18个急救单元并网运行后,有效增加急救单元覆盖密度,缩短急救半径,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效率和质量。

以市办实事形式加大院前急救事业投入,彰显了市政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行动。随着55个新建急救单元逐步投入使用,我市院前急救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能够有效满足我市居民院前急救服务需求,标志着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已进入科学、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四(14)提高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和保障待遇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一、项目内容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增加130元,二档居民在一级医院住院医疗费(含门诊大病)报销比例、大病医保超限补贴报销比例各调增5%,适当调增门诊统筹包干标准和支付额度及社区巡护报销比例,进一步缓解看病贵问题,减轻参保居民医疗负担。

二、项目情况介绍

从2018年度开始,我市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每人每年增加财政补助标准130元,并在此基础上调增二档居民医保待遇。此项工作,市人力资源资源社会保障局和财政局已于2017年进行了深入的测算研究,出台了《关于调整2018年度我市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有关政策的通知》(青人社字〔2017〕36号),从2018年1月1日起执行。

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基金运行的可持续性,为不断提高参保居民的医疗保障待遇奠定良好资金基础;逐步提高参保居民的保障水平,有利于增强广大居民对改革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奠定良好制度基础。此项政策调整,将惠及全市近500万城乡参保居民,较好地体现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的保障理念。

我市2018年度居民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已于2017年底结束,市区(市)两级财政补助资金也将根据有关规定陆续到位,居民医保待遇的结算报销程序也已经调整到位,参保居民从今年1月1日起将按新的报销标准享受相关待遇。

四(15)扩大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一、项目内容

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将城镇职工中完全失能和重度失智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提高失能失智人员护理保障水平,减轻家庭照护负担。

二、项目情况介绍

青岛市是全国15个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2018年我市将对现行城镇职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城镇参保职工中完全失能和重度失智人员在现有医疗护理待遇基础上,将增加基本生活照料保障待遇,生活照料服务内容重点以提供技术性较强或家庭照料者不能独立完成的事项为主(如助浴、助便、助医、功能训练等)。《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待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拟于2018年4月1日起实施,根据新的筹资办法,职工护理保险基金将通过医保基金划转、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等多渠道筹集,预计2018年职工护理保险可筹集资金约10亿元,2018年全年享受职工护理保险待遇人数将达到2.2万人。

五(16)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工程500万平方米

市城乡建设委

一、项目内容

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工程500万平方米,促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

二、项目情况介绍

节能保暖工程通过统一加装外保温层等措施,提高建筑保温性能,降低建筑能耗需求,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和空气环境质量,同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以其良好的综合效益深受百姓欢迎。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促环保、惠民生的重要措施,今年进一步加大力度和投入,全市计划完成改造500万平方米,确保更多居民获得“温暖”。为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将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层层落实,统筹推进工作目标。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紧密协同相关部门,立足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采取研究协商、任务分解、现场督导等工作措施,督促各区市对照各自工作任务进行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抓紧落实改造项目,确保节能保暖工程顺利有序展开。二是创新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研究建立节能保暖工程市场监管体系,对改造项目参建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等信息进行登记,并对主要保温材料进场信息进行全过程记录,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督促各区市做好改造项目管理和服务,严格落实监理负责制,全面加强施工现场监管,确保质量安全达标。

项目完成后,全年可改善约5.5万户居民室内居住环境,室内温度冬季提高3-5℃,夏季降低2-3℃,冬暖夏凉效果明显;提升约1600栋老旧建筑品质,从根本上解决墙体结露、霉变及破损等问题,建筑外观焕然一新;降低采暖能耗40%左右,每年可节省燃煤约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6万吨。

五(17)增加清洁能源供热能力2000万平方米

市城市管理局

一、项目内容

发展清洁能源供热,增加清洁能源供热能力2000万平方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二、项目情况介绍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供热发展工作,全市各类清洁能源供热面积已突破4800万平方米。从2014年至2017年,我市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供热、建设多热源环网联网、推动供热计量发展等多种节能减排措施,全市供热面积增加约1亿平方米,增长71.4%,而供热燃煤消耗未显著增加。每年节约标煤18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78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5040吨、烟尘排放量720吨,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的实效。2018年,计划通过余热挖潜等措施,全市再新增清洁能源供热能力2000万平方米。

一是紧跟规划指导,狠抓政策落实。以《青岛市清洁能源供热专项规划(2014-2020年)》为指导,以“四改造、三开发、二替代、一建立”为原则,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供热发展,落实《青岛市加快清洁能源供热发展的若干政策》中的鼓励政策,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清洁能源供热项目的积极性。二是加快电厂余热利用。余热资源利用规模大、投资小、成本低,适用于与城市已建成供热系统的联合运行,有成熟的技术条件和完善的管理手段,具备在我市全面推广的条件。2018年推进华电青岛电厂、大唐黄岛电厂余热挖潜利用,共可增加约130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能力。三是推进清洁能源供热项目落地。推动包括古镇口海水源能源站、中欧国际城污水源供热项目、恒源热电生物质能源热电联产等清洁能源供热项目的实施,这些项目涵盖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泛能网等多种供热或冷热联供方式,项目总规模预计超过700万平方米。

通过以上措施,加快我市清洁能源供热发展,新增清洁能源供热能力2000万平方米,为实现2020年清洁能源供热规划目标(全市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到1.8亿平方米,占总供热面积的57.4%)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这些项目的供热能力后,每年可节约标煤3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756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008吨、烟尘排放量144吨,为实现我市的清洁取暖做出贡献。

五(18)新增、改造公厕230座

市城市管理局

一、项目内容

按照公厕建设标准,新增、改造公厕230座,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城市综合品质。

二、项目情况介绍

公厕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的高低关乎城市形象、关乎群众切身感受,是展示城市文明的“面子”,更是事关群众生活的“里子”。目前,市区公厕整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部分公厕设施陈旧、服务功能不完善;公厕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旅游旺季,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为切实解决“如厕难”问题,2018年,我市将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厕所革命”有关要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用心惠民”的理念,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结合“美丽青岛行动”,新增、改造公厕230座,并不断提升公厕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公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设施设备更加完善,服务管理更加精细,如厕体验更加舒适、人性,惠及广大市民群众。

一是增加公厕数量。以“美丽青岛行动”为契机,继续加大公厕建设力度,2018年,新增、改造公厕230座,到2018年底,我市市区公厕数量将达到908座。另外,我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共新增593座公厕、升级92座公厕,届时市区将实现每平方公里4座公厕(市南区和崂山区达到每平方公里6座)的标准,高于住建部“3座/平方公里”的标准,并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为了增加公厕数量,鼓励社会单位内部厕所免费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以“固定式公厕为主,配建式公厕为辅,社会厕所对外开放为补充”的网络格局,有效缓解如厕难的状况。

二是对现有公厕提档升级。2018年,我市将对30座二类(含)以下及设施不完善的公厕进行升级改造,重点是改造上下水、改善通风、调整男女厕位比例,达到1:1.5以上。同时,增加婴儿护理架、残疾人呼叫器、便民服务箱等便民设施设备,提高人性化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公厕服务保障水平和人性化服务质量

三是提高公厕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公厕“硬件”提升的同时,努力提升公厕服务的“软实力”。2018年,我市将按照新出台的《青岛市公共厕所服务管理精细化工作标准》加强对公厕保洁人员的培训管理,完善市、区两级监督考核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精品公厕,为广大市民游客营造“如厕如家”的舒心体验。

五(19)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

市农委

一、项目内容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项目情况介绍

2018年,我市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标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DB37),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创建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面改善示范村人居环境,带动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提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计划分三个阶段推进:1-3月份,下达建设任务,确定创建村庄名单,指导各区市完成创建村庄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组织召开专家评审,督促各区市完成工程设计、项目招投标等前期手续。4-10月份,通过现场观摩的形式,督促指导各区市对照创建实施方案开展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创建任务。11-12月,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和第三方调查,创建村全部达到省定A级标准以上,展现村美业兴民富人和的新风貌新形象。为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创建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规划编制。按照“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要求,督促指导各区市聘请有资质的机构,抓紧编制示范村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年度创建实施方案。二是抓好项目建设。按照当年开工、当年完工、当年验收的要求,督促指导各区市全力以赴做好开工各项准备,确保早日开工建设。严格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确保让老百姓长期受益。三是抓好政策支持。健全“各级财政奖补一块、部门项目整合一块、镇街村庄自筹一块、农民投资投劳一块、社会力量支持一块”的多方投入机制,按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原则,抓好市级财政奖补政策落实。四是抓好资源整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通过“村企共建”“公益捐助”、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积极整合涉农资金项目投入示范村建设。五是抓好督导通报。建立示范村建设工作台帐,争取将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列入对区市科学发展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完善督导通报制度,做到“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排序通报、年底考核奖励”,推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六是抓好宣传引导。加大对示范村创建典型和成功经验的推广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项目实施后,示范村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全市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将达到200个,有力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达标率达到60%以上。

五(20)配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100处

市农委

一、项目内容

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源头治理,配套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100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项目情况介绍

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是农村能源和有机肥料的重要资源。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改善土壤地力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青岛的必然要求。2017年市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印发<青岛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发〔2017〕38号),部署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2018年将着力抓好100处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的配建工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配建处理设施。指导规模养殖场按照“防雨、防渗、防溢”要求,建设雨污分流、暗沟管网布设的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和与养殖规模配套的储粪场、污水储存池等粪污收集贮存设施。二是推广适宜的技术模式。针对不同养殖规模、畜种和现有条件因场施策,实行“一场一策”,推广应用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粪污处理方式。通过努力,力争在2018年底前,全市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86%以上,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1%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以上。

六(21)启动棚户区改造3.5万套(户)

市城乡建设委

一、项目内容

启动棚户区改造3.5万套(户),其中市南、市北、李沧三区1万套(户),其他区市2.5万套(户),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质量。

二、项目情况介绍

棚户区改造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切实把群众意愿作为内生动力,始终将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自2013年起每年都将其列入市办实事。在工作推进中,全市上下不断创新思路、多措并举、迎难而上,按照“先危后旧、先急后缓、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原则,抓好“完善政策、资金到位、征收落地”三个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推行居民监督,积极破解政策瓶颈,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稳步推进。2013-2016年,累计启动棚户区改造13.4万户;2017年,又启动棚户区改造4.8万套(户),并提前两个月完成目标任务。2018年全市计划启动棚户区改造3.5万套(户),其中市南、市北、李沧三区1万套(户),其他区市2.5万套(户)。

2018年,全市上下将继续鼓足干劲,压实责任,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棚改工作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市城乡建设委将进一步加大调度、协调、督查工作力度,与区市政府、财政、国土、规划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服务力度,为项目开工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部门对接,充分利用当前优惠政策,加快落实棚改资金;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在项目申报、行政审批、资金申请及监管等方面实现全流程工作协同,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依法加快房屋腾空和房屋拆除工作,为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公共设施提供用地需求。

随着近几年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成为“宜居青岛”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我市城市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功能显著提升,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加快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进程,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六(22)完成住房保障7000套(户)

市国土资源房管局

一、项目内容

继续扩大货币补贴范围,将市内六区租赁补贴的收入标准调整至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810元;通过实物保障和新增货币补贴实施住房保障7000套(户),其中实物保障4000套,新增租赁补贴3000户。

二、项目情况介绍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将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宜居幸福创新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实,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7.5万套,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住房保障工作已连续十二年纳入到市办实事当中。

2018年,我市计划继续扩大货币补贴范围,将市内六区租赁补贴的收入标准调整至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810元;通过实物保障和新增货币补贴实施住房保障7000套(户),其中实物保障4000套,新增租赁补贴3000户,进一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市办实事目标任务,如期兑现对广大市民的庄严承诺,以实际行动描绘好我市住有宜居新蓝图:

一是及时分解下达任务指标。尽快与各区(市)签订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将7000套(户)住房保障任务进行分解。6月底前,完成住房保障3500套(户),12月底前,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二是加大对在建项目督导力度。抓竣工、促入住,加快在建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进度,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督导、协调,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年度实物分配计划,确保让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早日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三是扩大货币补贴范围。坚持住房保障方式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并举,稳步放宽货币补贴申领标准,将市内六区租赁补贴的收入标准由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380元调整至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810元,支持住房困难群体通过市场多渠道改善居住条件。

在住房保障市办实事工作的持续推进下,我市住房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建立起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保障城镇户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础上,逐步将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部分人才纳入了住房保障体系;管理机制更加完善,确立了“两级审核、两次公示”和“六部门联审”的资格准入机制。住房保障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2018年住房保障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梦”将得以实现。

六(23)整治居民楼院500个

市城市管理局

一、项目内容

对500个居民楼院实施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市容市貌,提升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

二、项目情况介绍

2018年,针对我市部分居民楼院内私搭乱建、乱堆乱放、设施陈旧老化等问题,市政府将组织开展居民楼院环境整治提升,并纳入市办实事,全市计划整治完成居民楼院小区500个。按照实现居民楼院整洁优美、和谐宜居,小区内绿化优美,环境舒适的工作标准,对纳入整治计划的居民楼院内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圈绿毁绿等违法行为予以清理整治,并做好整治后硬化、美化、绿化等环境提升工作,具体由各区市负责实施。

具体工作中,市城市管理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区市建立工作机制,抓紧确定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统筹协调推进此项工作,指导各区市建立完善工作台帐,制定工作计划,逐月清理整治,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年底前如期完成500个居民楼院小区整治提升工作任务。

居民楼院整治提升项目的设施,将进一步提高居民楼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为居民营造了一个整洁、优美、安全的生活环境。

六(24)改造农村危房1200户

市城乡建设委

一、项目内容

为农村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改造危房1200户,改善农村困难群体居住条件。

二、项目情况介绍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是政府密切群众联系、关注民生、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危房改造,将农村危房改造列入市办实事。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坚持“三最原则”即“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住房安全”的要求,2012年以来,我市已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2万户,其中:2012年改造4067户、2013年4668户、2014年3000户、2015年3500户、2016年6000户、2017年1050户。

2018年计划1—3月进行农村危房摸底、鉴定、审查等前期工作。4月—11月转入施工阶段,其中2季度为施工准备、启动阶段,主要是落实了施工队伍、开始危房改造施工和下拨启动资金,6月底前完成300户;3季度进入全面施工阶段,9月底前完成900户,11月底完成全年1200户的改造任务。

一是提前谋划。2017年11月份指导相关区市制定2018年工作计划,积极协调财政部门预留补助资金。二是严格改造范围。明确要求各区市建设部门积极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对接,全力落实改造对象身份情况,按照要求把符合条件的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纳入到危房改造范围内。三是加强调度。积极督促各区市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完成入户调查摸底、鉴定、审查、公示等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加强督查。深入贫困户改造现场和查阅资料方式对农村群众住房情况进行实地了解,重点对年度任务进展、资金使用和监管情况、严格执行改造程序情况、档案信息录入整理情况进行督查,实地查看危房改造工程改造进度、实体质量情况。

七(25)开辟调整市区公交线路50条

市交通运输委

一、项目内容

优化市区公交线网布局和运行时间,开辟调整公交线路50条,提升公共交通运行效率,方便市民出行。

二、项目情况介绍

近年来,随着地铁线路的陆续开通运营和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小时换乘优惠政策的实施,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优化市区公交线网布局,提升常规公交与地铁线路的换乘衔接效率,我市启动了市区公交线网优化工作,目的是通过截弯取直、长线截短、调整走向、线路新增等多种方式,对里程过长、绕路和重复系数较高的线路进行优化,并根据市民出行规律同步调整运营时间,进一步优化配置公交资源,提高公交运行效率,逐步打造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快线-干线-支线”公交服务体系,提升常规公交与地铁线路的换乘衔接效率,更好地服务市民出行。2017年7月,《青岛市公交线路优化导则》正式实施,为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提供了技术指导。以该《导则》为指导,市交通运输委编制完成《青岛市区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案(首批)》,并于11月初对方案向社会进行公示,建立起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常态机制。2017年累计开通或优化调整22条市区公交线路,进一步方便了市民出行。

2017年12月10日,地铁2号线已开通试运营。2018年,地铁11号线和13号线也将陆续开通,市交通运输委将结合地铁线路的运行情况和市民出行需求,对市区50条公交线路的走向和运营时间进行优化调整,提升常规公交与地铁线路的换乘衔接效率。

线路优化调整后市区公交线网布局将更加优化,运营时间更加科学,功能更加明确,与地铁线路的衔接换乘更加紧密高效,公共交通整体运行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七(26)升级改造市内三区老旧交通信号设施150处

市公安局

一、项目内容

升级改造市南、市北、李沧三区老旧交通信号设施150处,提升道路交通环境,保障出行畅通有序。

二、项目情况介绍

前期,市交警支队对市内三区道路交通信号设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对部分道路交通信号设施破旧、老化,部分路口及路段信号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摸底,为下一步改造提升提供了依据。

2018年,交警支队将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持续开展道路交通信号设施完善、优化升级改造工作,升级改造市南、市北、李沧三区老旧信号灯设施150处,提升道路交通环境,保障出行畅通有序。2018年1月底前,完成项目的前期方案设计、项目建设资金的预算评审、项目招投标工作;2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基础、杆件制作、后台系统研发等工作;力争3月底前,项目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交通信号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城市文明交通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实现文明交通的重要手段,项目的实施可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充分发掘道路资源,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进一步缓解道路交通拥堵,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惠及广大市民。

八(27)开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一、项目内容

开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提升食品安全科学监管水平,增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二、项目情况介绍

为进一步保障群众饮食安全,我市已连续7年将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列入市办实事,2018年全市计划完成65000批次。按照“统一制定计划、统一数据汇总分析、统一结果利用”的原则,统筹组织开展全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主要包括在种养植环节开展食用农产品(包括水产品)定性定量抽检5900批次,在粮食流通和储备环节开展粮食抽检6000批次,在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开展食品抽检14370批次,开展风险监测2330批次;各区市根据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组织对辖区内食品开展检测共36400批次。总体计划,一季度完成12500批次,二季度完成20000批次,三季度完成18000批次,四季度完成14500批次。主要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周密计划协调,确保任务如期推进。对2018年检测工作进度作出安排,制定下发《青岛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达2018年度全市食品安全检测计划的通知》,对全市6.5万批次检测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每月调度一次食品安全检测情况,督促各单位按计划完成检测任务。二是完善抽检方式方法,确保抽检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扩大检测品种,实现大类全覆盖,抽检品种涉及33大类食品和初级农产品。抽检区域不断拓展,涵盖全市城乡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类生产经营业态,实现经营业态全覆盖,确保抽检全面到位,不留死角。在掌握各类食品来源渠道基础上,突出把好入市关。在主要批发市场和重要粮油批发市场实施入市查验制度,保证入市食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保证群众全面了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健全和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信息的发布力度。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专栏,及时公布监督抽检有关信息。四是加大对抽检不合格产品的查处力度,促进食品安全质量不断提升。完善各项工作制度,采取通报、责令改正、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整改情况复查、监督召回不安全食品、对不合格食品后处理情况进行公告等方法,对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依法进行调查核实与查处,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

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市食品安全检测率,扩大了覆盖范围,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指标每千人6批次的标准,正确反映了我市食品安全状况。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进一步把好入口关,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通过食品安全检测信息分析研判,对重要问题及时作出预警判断,防止系统性食品安全危害的发生。

八(28)创建星级农贸市场不少于40处

市工商局

一、项目内容

按照“管理规范化、环境整洁化、价格大众化、计量智能化、设施安全化、消费人性化”的目标,创建星级农贸市场不少于40处,鼓励新建改造农贸市场参与星级评定,为居民提供优质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二、项目情况介绍

农贸市场作为广大市民生活消费重要场所,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生活品质密切相关,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市场性的特殊属性。目前,我市城区共有农贸市场145处,承担着全市70%以上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和50%以上生猪肉、牛羊肉保障供应。2012-2016年,我市连续五年以财政投资入股方式,累计对市区75处农贸市场进行了标准化新建改造。为进一步提升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水平,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寻标对标,2017年起,我市开展了星级农贸市场创建工作,目前已创建兴山路市场、大连路农贸综合市场、北村农贸市场等40处。2018年,将结合以往工作经验,进一步高标准创建星级农贸市场,推动解决农贸市场长期存在的脏乱差、腥臭湿、短斤缺两、欺客宰客等市场痼疾。

一是完善制度标准。深入总结2017年创建工作经验得失,认真制定2018年创建办法和创建标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市场申报、评审、认定流程。二是加强评估考察。改进引入第三方机构方式和实地测评办法,以为民办事、群众认可满意为标准,对参评市场状况进行全方位评估,确保星级农贸市场评定公开、公正、公平。三是打造智能管理平台。运用“互联网+”,依托可追溯智能秤具采集农贸市场交易数据,探索创建全市统一规范、全面高效、用途广泛的农贸市场智能管理平台,提升全市农贸市场智能化水平。四是推进农贸市场党建工作。坚持市场经营和市场党建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引导流动党员表明身份,开展“党员示范经营户”活动,以党建带动市场发展,以党建促进市场规范。五是做好宣传动员。按照属地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性,广泛发动动员,广泛开展宣传。调动引导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和经营者对照创建标准主动提升市场软硬件建设,使2018年星级市场标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更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广大市民参与度更高,更加满意认可。

通过开展星级农贸市场创建工作,市场经营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商品来源交易实现可追溯、物价可监控,市场公益性更加突出,消费投诉处置便捷高效,文明诚信经营成为常态,农贸市场欺客宰客、缺斤短两等顽疾得到根本性治理,市办实事将惠及超过180万市民生活消费,让广大市民更便捷、放心、安心、舒心的到市场消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九(29)开展文化消费促进活动

市文广新局

一、项目内容

开展文化消费促进活动,以政府补贴、专属折扣、积分奖励等形式,对参与看电影、看书、看演出和艺术培训的市民给予最高50%总额不超过500元的补贴,促进文化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项目情况介绍

青岛是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对扩大文化消费工作高度重视。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部署要求,做好我市文化消费试点工作,2017年1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岛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财政统筹现有宣传文化等资金,支持文化消费试点工作。

青岛市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以“三看一共享,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引领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方向,更新文化消费理念,培育文化消费习惯,引爆文化消费热点。2018年计划以看电影、看书、看演出以及参与文化艺术培训和体验等“三看一共享”活动为突破口,通过“一卡一云一平台”,即发放文化惠民卡、建设惠民社群云、搭建文化消费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影院、书店、剧院、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等文化消费资源,以政府补贴、专属折扣、积分奖励等形式,对参与看电影、看书、看演出、文化艺术培训的市民给予最高50%、单人年度总额不超过500元的补贴,从而促进文化消费,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开展文化消费促进活动,到2018年底,全市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更加丰富,文化消费市场更加健康有序,文化消费环境逐渐优化,文化消费结构趋于合理,文化消费逐渐由较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全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和消费满意度均实现明显提升。

九(30)建设健身场地100处

市体育局

一、项目内容

建设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和体育公园等健身场地100处,营造良好健身环境,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二、项目情况介绍

全民健身运动场地建设已连续第4次列为市办实事项目。2018年计划建设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和体育公园100处,场地建成后作为公益性运动场地,交由各区市向市民开放,预计将使周边30万人受益,使我市的健身设施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缓解健身运动场地不足的状况。具体实施过程中,将由市体育局与各区市政府共同勘察和确定地场类型,并由市体育局牵头组织招标采购,建成后将相关资产划拨给所在区市,由各区市负责后续管理使用和维护。

连续将运动场地建设列为市办实事,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视。2015年实施以来,全市已建成以笼式足球场为主的多功能运动场地324处,遍布在市区和城乡市民聚居地,为岛城健身爱好者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健身场所,丰富了市民的体育文化生活,为全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十(31)应急救护证书培训2万人

市红十字会

一、项目内容

上线运行红十字应急救护(第一响应人)云平台,完成“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2万人,提升城乡居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项目情况介绍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群众应急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普及推广应急救护知识和现场处置技能,2018年,市政府连续第3年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列为市办实事,计划培训“第一响应人”救护员2万人,持证救护员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2.56%,有效提高全社会突发事件防范应对水平。

急救技能普及率的高低以及社会急救成功率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2018年,市红十字会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普及避险逃生、自救互救、应急处置知识。落实《青岛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重点对教育、交通、旅游以及高危行业从业人员,机场、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管理人员推广“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全年培训持证救护员2万人。上线运行红十字应急救护(第一响应人)云平台,形成集网上注册、在线学习测试、应急信息发布、“第一响应人”应急响应等功能于一体的互联平台,实现救护员管理信息化,市民在线求救与救护响应平台化。

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我市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自救互救和现场处置能力,实现市民求救与救护快速精准响应,解决紧急救护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争取抢救时间,实现城乡居民自救互救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故、突发事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提升青岛公共安全水平。

十(32)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60台

市红十字会

一、项目内容

在轨道交通站点及机场、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场馆、旅游景区(点)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60台,引导和推动AED设施普及,提升公众安全保障水平。

二、项目情况介绍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心源性猝死现场救生的“救命神器”,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是提高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AED在我国的普及率非常低,全国范围内仅小部分城市在机场、部分地铁车站和奥运场馆配备该急救设施,据了解,目前我市仅有机场、第一海水浴场等少数单位配有,与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有较大差距。

2018年,我市将试点在轨道交通站点、机场、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以及体育场馆、展览场馆、旅游景区(点)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AED60台,并对以上场所和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培训AED使用方法。

急救设施的普及,是公众急救的基础,代表一个城市的安全和文明发展程度。现代医学证明,约80%心源性猝死(简称SCD)是室颤所致,而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手段是早期使用电击除颤。SCD最佳抢救时间和方式是能够在心脏骤停的最初3分钟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电击除颤,其成功率可高达94%。在我市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机场、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AED,按照以上场所客流量测算,可为近亿人次提供急救保障服务。

[来源:信网 编辑:于轩]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
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青岛话题

英国矮脚马宝宝运动会上圈粉 青农大为小马驹全网征名

04/22 09:52 / 半岛都市报

它围着场地调皮撒欢,一个滑铲急刹精彩亮相,成了运动会上的“显眼包”。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正为小马驹征名,未来会组织本专业学生到基地探访,也会找机会再邀请它回学校。

青岛本地鲅鱼迎丰收 一条大船出海一天就能捞回上万斤

04/22 09:44 / 半岛都市报

进入谷雨节气后,青岛本地的当流鲅鱼迎来大丰收。渔民们开启连轴转模式,每天基本都在海上,一条船一天能捞回1万斤左右。在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一天有七八条大船靠岸,有七八万斤本地鲅鱼上岸。今年本地鲅鱼的价格比往年更亲民,下船的价格为每斤25元左右。

深度报道

规划路迟迟不建、在建路交付延期 家门口小路何时畅通

04/19 13:45 / 青岛日报

近年来,青岛一批主次干道相继施工、通车,不仅扩充了城市的“体量”,也提升了发展速度,但市民家门口的部分规划小路、短路长期停工、工期拖延,成了“口头路”“拖延路”“烂尾路”,每日都在影响着群众出行,不容小视。

青岛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热议消防安全治理

04/18 07:44 / 青岛日报

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威胁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之一,也是公共安全治理领域的焦点问题。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