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老人养老治病两不误 城阳先行先试新型养老模式

2018/01/17 08:04

阅读:

原标题:老有所养要 健康也要快乐

人总有老的一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如何养老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青岛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每年把发展养老服务业列入市办实事,按照老有颐养的目标,市、区两级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城阳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市委“创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和“一三三五”工作举措,以“阳光城阳”建设为总抓手,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胶州湾北岸生态宜居、品质活力中心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先行先试探摸新型养老模式。

范本1:医养结合

老人养老和治病两不误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失智专区里,一阵阵歌声传出,几名老人围坐在一起,随着护理人员打着手拍,一起唱着、笑着。

“这里是护理区,以半失能、失能、失智护理为主,尤以失智老人护理为特色。 ”护理中心工作人员说,提高失智老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使其病情延缓甚至达到康复的目的。南侧一栋楼是医疗区,设置专科医院,中西医专家团队进驻,为住养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养生方面的服务。还有颐养区,老年大学位于该区域,已开放6个系列17门课程,另有舞蹈室、书画室、阅览室、电脑室、棋牌室、健身房等,供老人选学和娱乐健身。

“患病、失能、失智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医院、家庭或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城阳圣德老年护养院总经理纪鸿浩说,鉴于此,2014年12月6日,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与青岛圣德脑血管病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新的“医、养、康、护、学、乐”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平台,并于2015年1月正式开业。

纪鸿浩说,青岛是国内最先试点“医养结合”且融合程度最深的城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本市户籍60岁以上“三无”、低保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支持有了,就看谁能把先进的医养结合模式落实到位了,在这方面,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已成为全国的标杆,成为目前市区规模最大、档次较高、收费相对较低的普惠型养老机构,同时还承担着残疾人以及五保老人的安养工作。

【人物】

八旬退休夫妻安新家

一年前,80岁的乔培章和老伴住进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乔培章家住青岛市区,退休前在疗养院从事行政管理。“如今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我们老两口不想给他们添麻烦。”乔培章说,经过和老伴商议,两人决定住进养老院。来此之前,他先后参观了十几家养老院,考虑综合条件、规模、环境等因素,最终还是选择这里。

“最吸引我的还是医疗条件,虽然不能与综合型大医院比,但作为养老院的独立医院,已经足够好了。 ”乔培章说,自己和妻子身体不太好,平时经常去医院看病,儿女不愿老两口独立生活,就怕万一有个闪失。现在方便了,小病不出门,专业医生随叫随到,遇上病情稍重的时候,走几步路就到医院了。

记者见到乔培章老人时,他正在“家”里敲打电脑键盘,从网上浏览新闻,而老伴则坐在床边,安静地玩着手机。乔培章老人有两大爱好,看新闻和打台球,除此之外,他和老伴还报名参加了这里的老年大学。平时,大伙一起学习书法、绘画、戏曲,因为老伴以前在文化馆工作,有一定的模特走台功底,就加入了模特队,也算是老有所为,关键是心情好。

范本2:社区巡护

家庭医生上门护理诊疗

一大早,“家庭医生”王建超离开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驱车和两名女护士一起来到城阳华城路二小区,当天是他们的巡护对象矫秀玲老太太换尿管的日子,这样的上门服务一周两次。 “这几天饮食怎么样? ”“有没有感冒? ”“最近哪里不舒服? ”在矫秀玲家里,王建超进门就和老人的家属聊起来。

接着,王建超又开始给老人查体,测血压、心率。 “痛,这里痛! ”给老人翻身时,家人因为不懂要领,老人痛苦地喊出声。 “不要急,慢慢来! ”王建超说着亲自示范起来。老人的女儿说,前几天,母亲在家意外摔伤腿,稍微一挪动就痛。查完体后,两名女护士开始给老人换尿管。“每次你们上门,我们心里就踏实。”矫秀玲的女儿说。

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志芬说,2015年,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开展社区巡护服务,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集体卫生室医护人员结合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将全街道社区居委会划分为5个片区,提供上门护理、诊疗服务。其中绝大部分服务对象是因为脑梗、脑出血等原因导致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需长期卧床照护的老年人,有10%左右需要进行胃管、尿管管道等护理。

“此项服务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医保资金,使失能患者无需往返医院,同时缓解住院难的现状。 ”李志芬说,巡护工作的开展,解决了失能老人的居家照护需求,促进新型医养结合服务框架体系建设。 2016年4月,全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工作推进会在城阳街道召开;同年10月,国家财政部调研组到城阳区调研长护工作。

【人物】

老人在家就能换尿管

矫秀玲老人今年90岁,十几年前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3年前又因肾脏不好,需要人工导尿。“以前经常跑医院,因为母亲住楼房,加上行动不便,每次都‘兴师动众’。 ”矫秀玲的女儿说,每次去医院换尿管,通常是家属几个人将母亲抬下楼,然后一起驾车或打车到医院,或者是拨打120救护车,遇到特殊情况耽误时间,还会发生一系列感染并发症。

去年4月份,听人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巡护工作,就申请报名了。“太感谢了,太方便了……”矫秀玲的女儿说,如今巡护人员一周上门两次,换尿管一周一次,除了为母亲测量各项生命体征外,还进行日常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巡护人员还现场演示如何为患者翻身叩背,预防褥疮的发生,并指导饮食、营养搭配等。

“不仅省时省力,还为我们省下不少费用。 ”矫秀玲的女儿说,有了社区巡护,没有特殊情况,母亲再也不用去医院了,平时在家吃药治疗就行。记者了解到,社区巡护是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一项服务内容,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有2万余人受益,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0-6岁儿童、长期卧床失能患者、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

范本三:田园养老

昔日小山村成养老天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种古代诗人向往的生活,如今住在城里的老人也能实现。沿山色峪盘山路驱车10公里,刻有“齐鲁第一樱桃谷”的石壁屹然矗立在眼前,再往前走,四周群山环抱,一座座乡间小屋依山而建,其中就有不少改建而成的“养老房”。 “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村里人都想走出去,如今市里人都想住进来。”上蜜蜂社区委员孙丕发说。

“其实,这种‘养老房’十几年前就陆续兴起。”孙丕发说,当时,部分村民将空闲的房子收拾出来,投入一定的费用修一修,改造水电、卫生间,增加洗浴设施等。租客多是来自市区的老人,经济条件比较好,退休后向往田园生活。因为没有集中供暖,租客通常一年住三季,冬天回到市区居住,还有度假式的,只是周末带着家人来住几天。

村民除了对外租房,还会提供一定的田地给租客。老人在这里租房,除了享受独门独院,还可以在院子里种菜、养花,或者到户外料理果树,体验农耕生活。 2010年,房租一年还只有5000元左右,而最近两年,这个价格一路涨到1.5万元。孙丕发说,山色峪社区有8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仅上蜜蜂社区,类似的空闲房屋就有30余处。

所谓“田园养老”,就是老年人通过亲近生态环境,享受自然之美,并在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实现生理、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的养老方式。夏庄街道办工作人员说,根据城阳区街道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崂山西侧、白沙河北岸的东部山区,将以“产城融合”为目标,发展综合旅游服务、高端制造,打造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性城区,未来,这种“田园养老”的潜力可期。

【人物】

闲房再利用年入万元

上蜜蜂社区居民孙克金常年在外工作,家里的4间平房一直闲着,由于年久失修,房子已经破旧不堪。 6年前,孙克金经过审批在原址上重建了房子,还增加了必要的生活设施。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各种材料的运输费加上人工费会比较高一些,一共花了8万元。但是对于这笔费用,孙克金并不担心,因为将房子出租出去后,他一年能收入1.2万元,如今,他的房子已接待了两位租客。

家住青岛市区的杨大爷今年80岁,退休前在银行工作,如今一个人生活。两年前,他在上蜜蜂社区租下孙克金的4间民房,从此过上远离城市喧闹的乡村生活。闲来无事,杨大爷就在院子里开垦出一小块菜地,种出来的菜绿色、纯天然,吃起来放心。吃不完的蔬菜和水果,等周末孩子们来探望他的时候,就让他们带回去,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这里风景秀丽,是天然氧吧,爬山种地,对城里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孙丕发说,随着樱桃山会的连年举办,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山里,当地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这几年,不少人到社区打听,有意成片承租村里的民房,想改造成家庭旅馆,统一装修后对外出租。

【举措】

不断加大投入发展养老事业

记者从城阳民政局获悉,城阳区户籍人口41.3万人,常住人口70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模式,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城阳区目前共有民办养老机构17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0张,其中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占16家。同时区百姓乐园、国学公园、文体艺术中心体育馆、水文化科普馆建成开放,街道级、片区级、社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免费开放,“15分钟文化圈”和“8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娱乐、健身、交流平台。

2009年,城阳区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由政府买单托底,为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中的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每年惠及300余名老人,服务时间每年达到20万小时。2014年以来,财政投资400余万元,设立了52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短期托养、助洁、助餐、陪诊等服务,日均服务2000余名老人。

城阳区还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均予以扶持。以支持养老机构发展为例,新建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12000元;改造或租赁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6000元。养老机构每收住1名青岛籍老年人,自理老人每月补220元、半失能或失能老人每月补350元,并且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暖、燃气等执行居民价格。另外还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

在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上,目前全区17家养老机构共有护理人员326名,与院内老人比例为1:3.6,即1名护理员平均服务3.6名老人,从比例上看,护理员相对富余。居家养老方面,受街道委托,目前共有5家家政服务公司为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中独居老人服务,共有173名服务人员,共服务老人300名。社区养老方面,全区52处日间照料中心共有工作人员120名,面向社区老人提供服务。

2016年开始,区财政每年投入160万元以上,为全区60岁以上的所有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委托专业保险公司运营,对老年人意外身故、意外伤害伤残等进行赔付,提高老年群体抗风险能力。同时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65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公共卫生项目打包集中上门服务”,共建健康档案62800余份。在社区卫生室推广普及便民药箱,在医院推行“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模式等,为老年人就医开通“绿色通道”。此外,城阳区还为80岁至99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高龄补贴,10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400元长寿补贴等,每年支出1300万元以上。

【展望】

建设养老公寓集中居家养老

今后,城阳区将围绕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康复需求,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重点,通过“社区+居家”模式解决养老问题。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对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困难家庭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上门服务。同时将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中的独居老人全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在养老机构的监管上,借助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机制。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结果,与政府购买服务、发放建设运营补贴等挂钩,同时建立异常名录 (黑名单)制度,严查虐老欺老行为、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等行为。鼓励和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全面推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农村养老方面,结合旧村改造,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内规划建设居家养老公寓,鼓励引导老年人集中居住,在社区内实现“集中居家养老”;已经完成旧村改造的,可以采取购买或租赁等方式,对配套用房进行适老化改造,用于老年人集中居住。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王涛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秦璐]

青岛话题

青岛三浴海边礁石藏“玛瑙”? 原是普通火成岩

03/01 08:04 / 青岛早报

“从成因和年代来说,这些礁石区里的石头不可能有玛瑙和钻石。另外,生物化石是不可能存在于高温的岩浆岩中的,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工作人员笑着说。

一年卖出170辆保时捷 青岛女销冠:年收入不是300万

01/26 10:01 / 半岛都市报

连日来,“青岛女销售一年卖出170辆保时捷”的话题火遍全网,吃瓜的人关注的是“美女”“擦边”“陪客户吃饭”;业内人关注的是豪车的销量和车市经济。

深度报道

与城市发展同频 传统老街区崛起活力新商圈

03/19 09:08 / 青岛早报

近年来,隐珠街道在深入挖掘传统街区特色的基础上,高标准推动地方特色新型商圈建设,着力打造烟火繁华的活力街区,点面统筹构建商业新格局。

李沧区兴华路街道:老旧厂房变身“流量街区”

03/11 10:14 / 青岛早报

作为李沧区的西部老城区街道,经济活力不足、动能不强是制约兴华路街道发展的最大瓶颈。李沧要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对于街道来说既是重大机遇,更是责任担当,必须打头阵、当先锋。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