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山东省首个社区综合安全体验馆在崂山落成

2018/05/14 09:05

阅读:

原标题:全省首个社区综合安全体验馆在崂山落成

崂山区具有较为特殊的区域位置,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种类多、灾发季节强。记者从崂山区获悉,该区不断总结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始终把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建立了自然灾害信息联络员队伍实现网格化管理,还建成了全省首个社区综合安全体验馆。此前,崂山区荣获全省首批“综合减灾示范区”荣誉称号。

据了解,崂山区以创建“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区”为载体,全方位加强人员、机构和资金保障,层层构建了综合减灾组织保障体系。按照“扁平化”运作的模式,成立了崂山区减灾委员会,建立了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建立了自然灾害信息联络员队伍,为每个城市社区配备了5名救灾救济网格员、每个农村社区配备了2-5名救灾协管员,实行网格化管理。每年区级财政安排救灾减灾工作经费预算近2000万元,全面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综合减灾防灾救灾能力。

崂山区还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衔接紧密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提升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防范能力。投资1400余万元对全区15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工程整治并编制了单体预案,并每年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以基础地理数据为载体,绘制了《崂山区自然灾害风险地图》。建设了52处配套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建成了全省首个社区综合安全体验馆。投入资金1000万元,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投入资金196万元,为全区16万户居民家庭实施了民生保险工程,有效提升了居民家庭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

综合减灾工作,及时处置是重点。崂山区坚持将应急物资储备作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投入近百万元建成区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实现市、区、街三级应急指挥互联互通。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采购、储备救灾物资,投入57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600余平方米,储存救灾物资2万余件的智能化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各街道建成了1处救灾物资储备点,全区有34个社区储备救灾物资在6万元以上,同时推行救灾物资储备社会化运作,有效提高了区域救灾应急救助能力。

如今,在崂山形成了综合减灾全民参与的氛围。该区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年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讲座50余场,发放《家庭安全防灾必读》5千余册,宣传折页2万余册,组织志愿者开展自救互救、应急逃生等培训2万余人次,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为契机,每年开展全民防灾减灾综合演练2次。同时,还利用电视台、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发布灾害风险防治、突发灾害应对专题知识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常识,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目前,全区已有34个社区被评选为国家、省、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占社区总数的21%,全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与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半岛客户端记者 李晓哲 实习生 董昊 通讯员 孙晓菲

[来源:半岛新闻客户端 编辑:陈烛光]

青岛话题

百人共拉一张网 2025灵山湾拉网节在西海岸新区热闹开场

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青岛王哥庄港东渔码头上演海鲜盛宴 第一网收获超千斤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深度报道

老字号重聚、新业态集结 青岛历史城区刮起“时尚风”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人民日报》关注青岛:一张信息网 兜牢健康保障底线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