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青岛籍"黄条鰤三五之年内有望登上市民餐桌
文/图 半岛记者 韩小伟 报道
日前,由黄海水产研究所与大连富谷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黄条鰤工程化池塘育苗技术”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黄条鰤为大洋性大型经济鱼类,多年来黄条鰤苗种规模化生产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鱼苗死亡率过高。该育苗技术开辟了黄条鰤苗种规模化生产的新技术和新路径,对今后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家预测,三五年之内黄条鰤养殖可实现产业化。这意味着,届时“青岛籍”黄条鰤或可登上普通市民的餐桌。
这种能长到几十公斤的深海鱼,体型大、生长周期短、出肉率高,可以媲美金枪鱼、三文鱼,黄条鰤自然成为养殖业的“目标”。不过,要成功养殖黄条鰤,首先要突破人工繁育这道坎儿。
目前,国际上黄条鰤规模化繁育研究尚未突破,养殖用苗种生产还是难题。近年,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纷纷开展黄条鰤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开发,但各国研发进展较为缓慢,养殖业主要依赖野生苗种,这对自然资源衰退将会产生持续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养殖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黄海水产研究所柳学周研究员瞄准了黄条鰤这种大洋性大型经济鱼类的宝贵价值,从2013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这种鱼很特殊,难以养活,死亡率很高。”日前柳学周接受半岛记者采访时介绍,黄条鰤应激反应十分强烈,科研人员捕捞时,鱼很容易受惊而产生痉挛,死亡率较高。
据了解,日前,“黄条鰤工程化池塘育苗技术”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专家们查看了相关试验记录和黄条鰤亲鱼及苗种,并取样测量、计数,确认课题组利用黄条鰤专用亲鱼池现保育4~5龄成熟亲鱼328尾,通过人工综合调控达到自然产卵;采用工程化池塘育苗技术方法,使用自主设计建造的室外工程化小型连体池塘系统,共培育出平均全长4.7~8.6厘米的黄条鰤苗种40.32万尾,首次实现了黄条鰤工程化池塘苗种规模化培育的成功。
据柳学周介绍,2013年开始捕捞、收购了大量野生鱼,但驯化过程中很多鱼死亡;到养成亲鱼、实现人工产卵繁育,已经是2017年。本来试验是在室内水泥池内进行,为了能让黄条鰤找到“在深海的感觉”,不断从温度、光照、水流、营养等环节努力,提供其发育的最佳环境条件。2018年科研人员尝试了室外池塘育苗小试验,效果良好。到该项目验收时,试验场所已经挪到了自主设计建造的室外工程化小型连体池塘系统中进行,并初步获得突破。此外,今年培育的这些鱼苗,在科研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今年秋天就能长到体重700克/尾左右,经第二年养殖,即可长到3000克/尾左右,生长速度非常快。
作为一道世界性难题,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工繁育黄条鰤,直到2015年,数据显示,一年的繁育量也才仅仅数万尾。柳学周说,“黄条鰤工程化池塘育苗技术”项目推进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初步的突破,今年池塘收获鱼苗40万尾,明年将向百万尾冲刺。
接下来,科研人员将致力于量化工作,同时,在规模化育苗基础上研制专用配合饲料,“试验阶段应用的是生物饲料,但要形成规模化养殖,必须使用配合饲料。”柳学周说,预计在三五年之内,伴随着育苗单位的增加,黄条鰤人工养殖可逐步实现产业化。
据悉,研究团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试验基地保育有300多尾黄条鰤亲鱼,明年将继续开展规模化育苗,届时,养殖范围将在青岛等地逐渐扩大,“青岛籍”黄条鰤很快将登上市民的餐桌。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赵晓珊]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