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齐心战疫 青岛有我:谢谢你们,都来了

2020/10/16 19:02 信网

阅读:

信网10月16日讯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原本就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你做核酸检测了吗?”成为青岛人最近的口头禅。全民检测,这是青岛做出的承诺。随着全面检测进入尾声,疫情源头被锁定,核酸检测中也没有发现新的阳性样本,青岛人可以大声地说:“我和青岛都挺好。”

都挺好的青岛,有着太多人的支持。穿着防护服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检测,爬七楼再爬五楼,小伙子累得气喘吁吁,只为实现“一个不落”的承诺。打着“飞的”来青岛,援鄂的小姐姐带着经验来了,下了飞机就上了岗。小朋友害怕拿着棉签的“白大褂”,工作人员耐心地哄着,“啊”的一声就完成了。

各大医院派出的采集队伍来了,兄弟城市带着人员和物资来了,志愿者们放下手头的工作也来了。在疫情想要卷土重来的时刻,所有人凝心聚力,共克时艰,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

“手指头捂白了也没什么,大家都这样”

疫情一出,最先披挂上阵的就是青岛的医务工作人。在完成了自己的核酸检测后,西海岸新区红石崖医院中医科的曲晗就开自己的私家车出发了,他的第一站目的地是红石崖街道的邵家村。

虽然西海岸新区并不是主城区,但仍要保证一个不落地“应检尽检”。乡村的志愿者少,所有的采样工作都得由医护人员和街道工作人员来完成,身上的防护服不能脱,手上的防护手套不能摘,等到晚上下班时,曲晗的手指头都捂得发白了,“没什么,大家都这样。”

三天的时间,曲晗开着车跑了七八十公里,跑遍了红石崖街道的邵家村、郝家村和龙泉王家村,“前两天每天得采集1000多个样本,今天少些,就100多个,这说明很多人都已经做完检测了。”如今,青岛的全民检测还没有完全结束,曲晗还将继续开着他的车,等待着下一个社区村庄的检测通知。

“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已经顾不上了”

工作地点从医院的门诊病房搬到城阳区水悦城的采样点,城阳区人民医院的王玲从早上八点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第一天采样结束时,王玲点了点数:“一共是2300。”

与设在居民小区里的采样点不同,水悦城位处城阳区的一个商圈,周围有不少好几座写字楼和商业步行街,流动人口数量大。为了尽快完成检测采样工作,从早上开始王玲的防护服就没有脱下来:“防护服就是要密不透风才有作用,衣服都是湿了干、干了又湿,一开始还觉得不舒服,到后来已经顾不上了。”

像王玲一样的医务人员,城阳区人民医院每天都会派出400多名,分散到城阳区70多个采样点。他们有的工作到半夜才回家,有的大半天不能喝水、上厕所,有的到了傍晚才吃上午饭……

“我带着援鄂的经验来援青,青岛市民的配合和冷静让我很感动”

甘肃陇南,这是青岛的对口帮扶城市,陇南的成县与青岛的城阳区也在对口帮扶中结成了对子。10月13日,50名来自成县的医务人员搭飞机来到青岛,一落地就直奔采样点。在这支来自兄弟城市的队伍里,有四位曾到武汉抗疫一线支援的勇士,41岁的孔繁琼就是其中之一。

孔繁琼是成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有着二十二年的工作经验。来到青岛后,为了充实各个采样点的人员力量,她先给年轻队员们做起了培训,把核酸检测采样的注意事项手把手地教给年轻队员。“两年前我就来过青岛,在城阳区进行过业务交流。成县跟城阳本来就亲如一家,这次兄弟城市有难,我们来帮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孔繁琼看来,来青岛帮忙是件无需犹豫的事情。

与之前援鄂时街上都看不到人不同,孔繁琼感觉青岛的市民并没有对疫情的恐慌,社区生活井然有序:“不恐慌是很好的现象,大家没有恐惧心理我们才能更好更快地开展工作。青岛人民表现出来的冷静和配合,很让我感动。”

“来支援青岛一点不怕,你们青岛的检测速度太快了”

12日晚上接到通知,13日下午五点到青岛,晚上十一点半结束工作,14日早上七点出发准备上岗,一上午采集了70多份样本。这是聊城市中心医院商杰玉和陈晓晓最近两天的工作轨迹。14日上午,在得知青岛已经完成了750多万份核酸检测样本采集时,共同创造“青岛速度”的援青医务人员点赞说:“速度真的太快了!”

1995年出生的陈晓晓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有了三年内的工作经验,1988年出生的商杰玉则是医院里的“老人”了。两个人是康复科的同事,说起来支援青岛的事,两个人都没有一点担心或者害怕,而且有了工作中的磨合,两个人默契十足。陈晓晓会提前把棉签一字摆开数清数量,当有市民前来时就能迅速把棉签递给同事。商杰玉采集样本的速度也很快,一边引导着市民发出“啊”的声音,一遍快速将长棉签伸到被采集人的咽部,完成采集工作。采集结束,陈晓晓还会仔细地提醒市民戴好口罩再离开。

3天完成五区核酸检测,5天完成青岛全民检测,被点赞的“青岛速度”离不开市民的积极配合,更离不开这些火速支援青岛的医务人员。15日,援青的聊城医疗队已经启程返乡,短短的两天时间我们或许看不清他们护目镜和口罩后的模样,但这份全力相助的情谊,每一个青岛人都会深深铭记。

“全民检测就是要一个不落,爬楼不算回事”

“我们回来了,上午采了17个,剩下的下午继续。”14日上午十一点多,香港中路街道江西路社区一支负责上门采样的小分队回到采样点,交接好手里的试剂盒和设备,张宝才坐在花园的长凳上歇一歇,掏出手机看一看上午没来得及回复的信息。

张宝是青岛天使救援中心的一名干事,疫情发生后他就扎在了社区的采样点。当到采样点排队的居民明显减少后,张宝又加入了上门检测的小分队,跟着医务人员一起穿梭在小区的不同楼座之间。

江西路社区有不少没有电梯的老楼,上门采样就全靠大家两条腿往上爬。“最高的住在7楼,矮的也得有3楼,要是按楼层算的话,这一上午得爬了七八十层。”张宝说,根据社区之前初步统计出来的名单,他们需要为六十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采样,想要尽快完成工作,脚步就不能停。

“这些需要上门采样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常年不出门的,见我们去,一个劲儿说不用测了。可咱青岛承诺的是全民检测,就是一个不落都要检测。”张宝说,上门不仅要完成采样工作,也要完成对居民的解释说明工作,“要让大家明白,全民检测不是因为青岛的疫情严重了,而是要给所有人一份安心。”

“核酸检测是全青岛的大事,没人会拒绝来帮忙”

“我们社区跟楼山后很有渊源,拆迁之前都是一家,现在也同属于一个街道。知道楼山后成了中风险地区,我们也跟着着急。”张福玲是李沧区楼山街道翠湖社区的居民,也是小区里有名的热心肠。这两天如果经过小区里的核酸检测采样点,一准能看见她的身影。

张福玲说,翠湖小区里不少居民的亲戚就住在楼山后社区,得知有了疫情,大家都坐不住,一是担心正常生活受影响,二是挂念着住在楼山后社区的亲戚朋友,所以当小区里有了采样点后,居民都一股脑地下楼排队去了。

当从自家阳台上看到楼下排起长队时,张福玲就坐不住了;等到社区给她打电话问有没有空来帮帮忙的时候,张福玲蹬上鞋就出了门。

给排队的老人搬个凳子,给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拿杯水,给抱孩子居民搭把手,张福玲就是检测点的“螺丝钉”,哪里缺人手了就跑到哪里帮忙。昨天排队的居民多,需要人来维持秩序,张福玲去了;早上新一批检测物资送到了,需要人来搭把手搬东西,张福玲又去了。“其实我也没干什么,就是顺手帮帮忙。”张福玲说,全民检测是这两天青岛最重要的大事,任何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不会袖手旁边,“换做是叫你来帮帮忙,你会不来吗?”

“谢谢医务人员谢谢企业配合,还要谢谢小姐姐”

人口多的社区把采样点搬进了居民小区,而辖区里的工厂企业多了,采样点就直接搬进了工厂大院。而有了企业帮着提前收集和统计工人信息,跟同事一起包片了西南渠社区的唐瑜瞬间感觉采样效率提高了:“我们西南渠社区的居民和企业员工加起来有五六百人,但是我们一天采集的样本就超过2000份了!”

唐瑜是楼山街道办事处的四级主任科员,之前也没有过参与核酸检测采样的经验,一开始去工厂的时候披了件衣服就上阵了,可很快就被同行的医务人员“批评”了:“她说我这样不行,起码得把头发扎起来戴上帽子。”可唐瑜手边没有扎头绳,还是排队等待采样的小姐姐把自己的皮筋给了她。想起这事,唐瑜到现在都想再说声谢谢。

唐瑜要感谢的不只有善良的小姐姐,还有坚守在采样检测一线的医务人员:“他们才是真正的辛苦,防护服一穿就是大半天,穿上防护服就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中午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没有休息过,吃完饭就马上开始新的检测采样工作。”

“同事都上一线了,我也不能退”

“麻烦大家排好队,保持好距离,都能检测上,别着急。”“大姨你走这边,这边是绿色通道,不用排队。”这两天,陈新挂在嘴边上反复念叨的就这么几句,在辽阳西路67号采样点,陈新的声音老远就能被听见。陈新是公安机关的一级警长、主任科员,也是公安市北分局敦化路派出所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民警。

在接到为采样点维持秩序的通知时,陈新刚刚出院回家没多久。陈新的腰不好,久坐久站都不行,可她还是依然坚持要到采样点上去:“同事们都上一线了,我也不能退。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完成咱青岛承诺的全民检测。”家人也早就熟悉了陈新的脾气,知道劝不住她,也就只有默默支持。

在得知青岛出现了疫情要全民检测时,所有人的神经都紧绷了起来,陈新就发挥自己和蔼的女性魅力,让大家既能有序排队,也慢慢放松紧张的情绪,“我说话带着东北口音,大家觉得亲切好玩,也愿意听我的。”

采样点刚建起来的时候,招募的志愿者还没到,陈新在维持秩序之余又干起了信息登记的工作。那一天,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陈新在自己的岗位上扎了13个小时。

“尽我所能展我所长,有需要我们就来”

“我们需要20位志愿者来誊写检测信息,你们能不能帮忙招招人?”13日一早,“信新相映”公益平台接到了海伦路街道办事处的求助电话。半个多小时后,这则志愿者招募的信息就出现在了“信新相映”微信公众号上,之后两部报名热线一直火爆,报名人数一增再增。当天就有23位志愿者进入一线开始工作。

10月14日清晨,志愿者们来到海伦路街道办事处,有的在现场维持秩序,有的负责打电话向社区居民核实检测情况。为了确保掌握每一位居民的检测情况,志愿者们分头行动,用自己的手机与居民联系,一天下来每个人都打了将近200个电话。举电话的手酸了,说话的嗓子哑了,但志愿者们却毫无怨言,反而心疼起连续工作在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才是最累的。”

除了“信新相映”公益平台,更多市北区网络代表人士的身影也出现在这场抗疫战斗中,他们身体力行,发挥专业所长,或深入一线做服务,或组织创作文艺作品传递青岛信心,或守好网络阵地用权威信息护航青岛“战疫”。

在10月14日青岛市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说起了疫情发生以来让他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连夜赶来支援青岛的医务人员,他向所有伸出援手的兄弟城市表示感谢。10 月16日,薛庆国再次在发布会上表示,青岛将于当天18日前完成全民核酸检测,比预计时间提前6小时。

疫情突发,所有人的心都悬在弦上,有担心、有焦虑,更有对好消息的期盼。如今,青岛已经明确了疫情源头,排除了社区传播传入的风险,终于可以交给全国人民一个安心的答案。

面对突来的疫情,青岛要打的是一场硬邦邦的歼灭战,排查、流调、救治每一个环节都不放松。但转过身,我们却看到了这许许多多的柔软温情时刻,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全青岛市民的理解与配合,成为青岛应对此次疫情的最大底气。回想这些美好的场景,青岛要说一声“谢谢”——因为所有人齐心抗疫,因为有了你我,我们的青岛才能依旧很美、很好、很棒。

信网首席记者:于晓 记者:杜杲燃 李美玉 陆彦蓉

[来源:信网 编辑:修相科]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
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青岛话题

4月的栈桥还有好多海鸥 专家:和往年相比差距不大

04/13 09:26 / 半岛都市报

上午10时,记者来到栈桥,此时栈桥被大雾笼罩,还未走近,熟悉的海鸥叫声就从远处传来。定睛一看,成群结队的海鸥在低空盘旋,还有密密麻麻的海鸥在海面和礁石上“歇脚”。

草坪上烧烤、沙滩上遛狗 青岛沿海景区需“补妆”

04/12 10:35 / 青岛日报

景点内露天烧烤扎堆,海水浴场内遛狗者众多;滨海步道、堤坝损毁,缺乏养护管理;公园夜景照明不足,设施“带病上岗”……

深度报道

“雪龙”号停靠青岛 记者登船探秘中国最大极地考察船

04/11 17:54 / 半岛都市报

记者了解到,“雪龙”号4月11日至13日将停靠奥帆中心海上剧场前广场,面向公众开放参观。

青岛李村河(张村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4月底部分具备对外开放条件

04/02 08:06 / 青岛日报

青岛有序推进李村河张村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崂山区张村河中游一期综合治理工程、张村河水质净化厂提标扩建工程等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1亿元,其中匠心打造的两处样板段已初具规模。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