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齐"心"鲁"力|红色村庄奔向全面小康
(记者 吴书光)“村民现在的日子就像掉进‘蜜罐’里。”刘国林惬意地笑着,他经营的农家院快餐店紧邻刘集支部旧址,从不缺游客。
刘国林是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人,这个鲁北小村红色历史悠久:1925年建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藏有1926年起保存至今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红色刘集声名鹊起,建有专门纪念馆,每年来此重温历史的观众达10余万人次。
如今,这里建成了国家AAAA级红色刘集旅游景区,《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也在加速改造,村内文化广场、净化饮用水、健身广场等便民设施不断完善,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42万元,较十年前翻了5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村民生活走向了小康。
十多年前,村民们还住着土坯房,走着土村路。眼看捧着红色刘集的“金饭碗”,老百姓还过着穷日子,村干部急在心里。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说,经讨论,村里决心深挖红色资源,做大红色文章。
在上级政府支持下,村里依托红色资源成立红色刘集旅游开发公司,建起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 打造红色民俗文化街,一个承载着红色基因的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机不可失。刘国林带着外出务工攒下的5万元钱,回村翻盖了住了数十年的老房子,开起了快餐店,他的收入很快胜过在外务工,人也就坚定地留了下来。
2009年,这个村建起了集经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高标准花卉产业,形成了“红绿双赢”的强村富民新路。
在中国,有许多像刘集后村这样的红色村庄,他们下大气力挖掘红色资源,多元发展,奔向全面小康。
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也是一个“红村”,这里有1939年成立的临沭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是战争年代的堡垒村、八路军“钢八连”的成名处、“支前模范村”……
从村东口进入朱村,平坦的水泥路一路向西,几位老人正沐浴着阳光,在一处街角下棋、聊天。90岁的“老支前”王克昌就在其中,他曾在淮海战役时参与支前。
“现在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环境卫生好,这不就是小康嘛!”王克昌说。
赫赫有名的八路军“钢八连”在这里成名。1944年除夕夜,日军对我根据地发动扫荡,八路军某部八连来不及请示上级,果断赶往朱村。这场毙敌30多人、我军24人牺牲的战斗,为这支部队留下了“钢八连”的美誉,也为人民军队增添了“枪声就是命令”的军事文化。
据统计,革命战争时期,朱村先后近百人参军,共有8名村民牺牲,村民还踊跃腾房子、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被誉为“支前模范村”。
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俺们打心底里觉得朱村不一般,老少爷们都为村里的历史骄傲,精气神很好,都想着怎么把朱村建设得更好!”
2012年,朱村建设山东省第一个村级档案馆,馆藏7000余件。村里还建有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支前纪念馆等,以保存住红色记忆、传承好红色基因。
临沭县委书记刘飞说,近年来临沭县多次在朱村召开县委常委会,集体调研并广泛听取意见,明确了建设沂蒙红色精神传承村、老区人民红火生活样板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点的工作思路,推动当地快速发展。
一边深挖红色资源,一边注重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葡萄园和梨园的种植面积已有约800亩的规模,采摘、休闲观光游、垂钓等功能逐渐开发,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发动机”。
传统的柳编产业更是实现大发展。朱村引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该企业负责柳编产品设计、打样、销售,大量朱村村民在家搞柳编,实现就近就业。
2019年,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万元,超过全省农村平均水平,是2013年的1.6倍。朱村还新建了综合服务中心、扩建了小学操场,先后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
几次到朱村采访,记者发现朱村人已不再为吃喝发愁,他们开始盘算更长远的发展。
“这里有看得见的发展,回村自然而然。”30岁的山东聊城人王晓林是朱村媳妇,她认为朱村发展潜力大,准备扎根。(完)
[来源:新华社 编辑:胡晨薇]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