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省级新闻网站

崂山文艺:崂山人的“腊八节”

2021/01/21 15:06 信网

阅读:32533

信网1月21日讯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腊八似乎可有可无。因为在它之前是“大如年”的冬至,其后则为万民所盼的春节。“吃了腊八煮(粥),还有二十天另两宿”,“嫚、嫚,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流传的民谚,似乎让腊八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

(来源:北宅街道办)

虽无足轻重,但应景的程序还是少不了的,这天的标配是喝腊八粥。勤劳的主妇们一般在头天晚上就将所需材料准备齐全:大米、小米、黍米,花生、栗子、高粱、黄豆、绿豆……食材虽琳琅满目,但只能选八种同煮。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其说法各异,仅流传在崂山地区的便有数个版本:

传说早年间有八个在人间管事的小神,他们品行不端,臭味相投,经常合伙祸害百姓。后被玉皇大帝察觉,遂处以不给饭吃的惩罚。这八个小神饿极了就到人间来抢百姓家的米粥喝,诸般恶行最终惹得玉帝龙颜大怒,将其打入阴曹地府变作小鬼。虽屡遭惩处,他们却仍不思悔改,时不时溜出去偷鸡摸狗。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担心春节期间再来骚扰,便于腊八这天将象征八个小鬼儿的八种粮食放在一起熬成米粥,杀鸡儆猴,终绝后患。

腊八还与宗教有关。相传“真武神”当年为潜心修炼远走他乡,得道成仙后方回家探望双亲。母亲见多年未有音讯的儿子突然归来,高兴得不知该做什么饭才好,情急之下,便将家中刚收获回来的八种粮食掺在一块,熬了一锅粥给他吃。因稀稠相间味道独特,遂延续至今。另一说法是腊八这天为释迦牟尼的成佛日,每到该日,寺院中便取五谷杂粮煮粥供佛斋僧,施舍贫民,后传入民间形成节日。

不过有个曾编入“文革”之前语文课本里的故事似乎更接地气:古时候有夫妻俩老来得子,所以十分溺爱,使其养成了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惰性。儿子长大后娶的媳妇也是一丘之貉,小两口好吃懒做,不思耕种,常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生活。过了几年父母去世,二人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坐吃山空,将家产耗尽。腊八这天,家中已经断炊,夫妻俩饿得眼冒金星,挣扎着爬起来打扫了一下缸底囤边,共收集到八样粮食熬粥果腹,不久于风雪交加中冻饿而死。他俩死后邻人引以为戒,于每年这天煮粥食之,借此教育子女要吃苦耐劳,勤俭持家。

大凡传统节日都有所禁忌,腊八亦是如此。对那些口无遮拦的孩童,大人们会反复叮咛:过了腊八就是年了,谁再敢说“淡话(脏话)”就给他把嘴撕成个“破口(豁嘴)!”“冬不推,腊不捣”也是流传在崂山地区的民间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冬至当日忌讳推磨,腊八这天不能“捣米”。究其来历,却没人能够解释明白。

“拖着腿,拉着腰,怎么也得等着吃了那顿腊八糕(粥)。”这也是与腊八有关的民谚,其释义有二:一是指人们对腊八粥的向往,另一说法是指那些仍在苟延残喘的苍蝇——这种令人讨厌的昆虫,往往到了腊八仍不绝迹。不管孰是孰非,在滴水成冰的冬日,清早起来能够喝上一碗香甜醇厚、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是贫困年代里对疲惫的身心莫大慰藉。

腊八节当日,人们喜欢用糖、醋腌制“腊八蒜”。虽然制作起来颇费工夫,但大家仍乐此不疲。色泽碧绿、味道酸甜、脆辣的“腊八蒜”,是正月里吃够了大鱼大肉的人们下饭解腻的一道美味。

另外崂山过去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很多人腊八这天会上山去采摘映山红花枝,拿回家后插入清水瓶中。只需每日给它换一次水,那些原来只有黄豆粒大小的花苞便会一天天变大、泛红,于春节期间盎然怒放,营造出一片灿烂的春色来。说来奇怪,只要换水及时,凡在腊八节这天折回的映山红花枝,不在除夕就在初一开放,这一点屡试不爽。

“过腊八,年歘歘(chua)”,一过腊八,年味便愈来愈浓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扫灰”,赶集采办各种年货。鱼肉蛋菜自不必说,挑年画、揭“灶禡”、请香烛、买鞭炮……当然还忘不了添置碗筷,祈盼来年增添人口,家业兴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腊八节已越来越不被重视。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一碗平淡无奇的杂粮粥,已难以让人感受到昔日的温暖。岁月不居,时光如流,那些贫困年代曾经拥有过的“小确幸”,终将变成一代人心中美好的回忆。

——崂山人的腊八节

作者 / 王明伦

“腊八节”主题剪纸

剪纸/苏霞

(来源:北宅街道办)

(来源:北宅街道办)

(来源:北宅街道办)

(来源:北宅街道办)

(来源:北宅街道办)

作者简介:

(来源:北宅街道办)

王明伦,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崂山区文艺智库专家,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出版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合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来源:北宅街道办)

苏霞,女,1965年2月出生,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岛市文明市民,崂山区道德模范。剪纸《冬至饺子》和《复兴号》分别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和“朝闻天下”播出。《中国文艺报》曾整版介绍其剪纸艺术创作成长道路。上合青岛峰会16米主题剪纸长卷、国庆七十周年19.49米剪纸长卷、抗击疫情系列剪纸和《崂山十二景》《五常》系列剪纸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近百家媒体刊发,作品多次登上《学习强国》。

[来源:信网 编辑:陈烛光]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
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青岛话题

青岛海域惊现“巨无霸” 鲸鲨身躯庞大但性格温顺

08/05 07:35 / 青岛早报

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鲨,昨日上午出现在西海岸新区竹岔岛附近海域,被众多钓友目击并拍下视频。当看到鲸鲨从面前慢慢游过,钓友们都惊呆了,反应过来后赶紧收竿,纷纷发出惊叹声。

城市文化新地标蓄势待发 青岛人记忆中的国棉六厂即将焕新

07/29 09:00 / 青岛日报

曾经,国棉六厂内纺织车间机器轰鸣;如今,这里创意浪潮澎湃翻涌。在这里,历史与未来共鸣,文化与创意共舞,一座城市文化新地标正蓄势待发。

深度报道

《人民日报》关注青岛:一张信息网 兜牢健康保障底线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

《人民日报》关注青岛:美食+赛事 带动消费热

08/08 08:21 / 人民日报

在金沙滩,西海岸新区首届沙滩排球邀请赛同期举办。300余名运动员在沙滩上展开力量与技巧的竞技,比拼激烈,喝彩不断。

信网应用

深色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