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铁杆友谊再升级 新时代中塞关系启新篇
塞尔维亚,被很多中国人亲切地称为“塞铁”。
8年前,习近平主席曾经出访塞尔维亚,留下了关于斯梅戴雷沃钢厂的一段佳话。8年后,习近平主席再访塞尔维亚,逾万名塞尔维亚民众挥舞中塞两国国旗,对习近平主席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这是“铁杆友谊”生动写照。
“今天我是应一位铁杆朋友的邀请来到这里,感觉宾至如归。好朋友之间就应该多走动、多交流。”两国元首会谈中,习近平这样说。
“塞尔维亚人民对中国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充满感激和尊重,为能同中国这样的伟大国家成为铁杆朋友感到由衷骄傲和自豪。”武契奇热情回应。
在同武契奇会谈时,两国元首共同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
互尊互信、互惠互利、互帮互助、互学互鉴……在塞尔维亚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多次提到“互”字,描绘中塞两国“共谱国家发展振兴新篇”的崭新前景。
经贸合作,为中塞关系夯基垒台——
此访期间,中塞自贸协定取得新进展。中方宣布,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该协定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生效。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交换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经济技术、信息通讯、农食、媒体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本。
自2015年以来,中塞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前行。2022年,中国首次成为塞尔维亚最大直接投资来源国。
2023年,中塞双边贸易额达43.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7倍多。当年10月,中塞签署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首个自由贸易协定。
作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今年4月25日,塞尔维亚巴奇卡托波拉站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组钢轨顺利铺设,匈塞铁路诺苏段实现铺轨贯通。
“中方愿扩大进口塞尔维亚特色优质农产品”“如期实现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通车目标”……一个个务实合作的民生项目,将为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两国在基建、产能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务实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中国建造’和‘中国制造’实实在在助力塞尔维亚发展。”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明表示。
文化交流,让中塞友谊历久弥坚——
“塞尔维亚位于‘东方之西方,西方之东方’,素来享有‘巴尔干之钥’的美誉。”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习近平这样说道。从南斯拉夫电影《桥》、歌曲《啊,朋友再见》等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作品,到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传出悠扬的古筝琴声,同为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交流让相距遥远的两国人民心手相牵。
2017年起,中塞互免签证协定正式生效,两国旅行“说走就走”;
塞尔维亚篮球明星约基奇为中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鼓劲加油;
首届中国和塞尔维亚文化交流论坛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来自中塞两国约50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叙佳话。
如今,行走在塞尔维亚街头,可以看到街道路牌上的中文标记,中国文化中心外的孔子大街和中塞友谊广场……正如习近平在塞尔维亚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所言“两国人民对彼此深怀好感,文化、体育、旅游等人文交流热络。”
“未来3年支持50名塞尔维亚青年科学家赴华开展科研交流”“未来3年邀请300名塞尔维亚青少年赴华学习”……在塞尔维亚期间,习近平宣布中方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首期6项务实举措。
多瑙河奔流不息,见证着中塞友谊之树茁壮成长,跨越时空的特殊情谊历久弥新。
[来源:人民网 编辑:陈烛光]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