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耕海牧渔,“蓝色粮仓”更丰盈
深秋时节,烟台四十里湾海域天高云阔,碧波万顷。从高空俯瞰,全国首个智能化多功能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如同一条璀璨的“项链”,镶嵌在蔚蓝的大海上。
在“项链”顶端的智慧渔场,3个相同的圆形网箱组成了一朵美丽的“海上花”。“渔场每年可增养殖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养殖品种主要为斑石鲷、许氏平鲉、绿鳍马面鲀、红鳍东方鲀等名贵海水鱼类。”工作人员介绍,平台配备了自动投饵、5G通信、安全管理等智能化系统,大大提升了渔业养殖效率。
今年4月,随着二期海洋牧场综合体正式开业迎客,“耕海1号”变身新晋旅游打卡点,集垂钓区、科普展厅、宾客住宿区等多重功能板块于一体,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耕海牧渔,在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助力之下,正逐步向高端化和智能化迈进。今年以来,山东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家,总数达72家,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以海洋牧场建设为抓手,山东加速挺进深远海,“蓝色粮仓”日益丰盈。
苗种是水产养殖的“芯片”,是养殖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一直以来,三文鱼苗种“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国外公司封锁了人工繁殖大西洋鲑鱼(一种优质三文鱼)的关键技术,运到其他国家的鱼卵只有雌卵,没有雄卵,因此国内难以实现人工繁殖。虽然我省部分海域已经实现规模化养殖三文鱼,但“种”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前不久,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团队攻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诱导10000余尾大西洋鲑伪雄鱼,实验检测诱导率达到了100%,向自主繁育大西洋鲑鱼走出了关键一步。据介绍,2023至2024年,海大科研团队联合七彩种业从冰岛、丹麦、西班牙等国引进鲑鳟鱼类发眼卵6个批次,收集大西洋鲑、虹鳟、帝王鲑和银鲑种质资源群体,建立活体种质资源库。
抓住海水养殖的种业“前端”,也就抓住了保障我国“蓝色粮仓”的关键。今年6月,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揭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陈松林等行业领军专家领衔,正围绕“三鱼一虾一贝”(三文鱼、东星斑、墨瑞鳕、南美白对虾、牡蛎)等重点品种,开展水产种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应用技术、战略前瞻技术等重大技术项目攻关,积极探索水产育种成果转化创新示范。
在山东,一条鱼、一只蟹能“链”出一个大产业,推动“蓝色粮仓”不断扩容升级。离威海港约3公里处,国际生鲜产业基地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一期项目年底前便能全部竣工投产。已经部分投产的活蟹暂养区内,来自极寒地区深海的帝王蟹在一个个水池中暂养,通过对水温等条件的精确把控,保证了帝王蟹的品质和活性。
“借助威海独特的区位、资源及毗邻港口的优势,基地将不断完善贸易、电商、仓储、物流等特色功能,努力打造北方最大的高端生鲜海产品进出口集散地。”威海经开区经发控股集团国际生鲜基地负责人于茳波说,基地目前已经与俄罗斯蟹业集团等企业建立起源头直采的合作关系,将以帝王蟹、波龙等高端进口活鲜海产品批发为主,逐步延展到北极贝、象拔蚌、牡丹虾、红毛蟹、珍宝蟹等更多品类。同时,基地还将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海产品进出口、研发、生产加工、质量检测、仓储冷链物流、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体系。
本报记者 张文婷 于新悦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12/31 07:21 / 青岛日报
从2024年12月25日开始,青岛就进入了“迎新时段”:文艺演出、大型音乐节和演唱会、广播影视、节会会展、体育活动“新”意满满,109项文化文艺体育活动纷纷登场。
12/17 07:55 / 青岛晚报
“关注公众号,从此不怕查酒驾”。12月12日至15日,一微信群中有人连续四天发布同一条信息,还附上了截图:公众号中有一个查询功能,可以标注交警设卡的地点。这种行为引发争议:有人觉得这属于“通风报信”,也有人觉得是一种提醒和震慑。这到底是“通风报信”还是提醒?记者展开了调查。
12/20 07:20 / 青岛日报
记者从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获悉,本次签约落地的青岛栈桥希尔顿摩庭酒店选址市南区广西路72号,位于中山路历史街区,临近青岛火车站和栈桥景区,周边旅游、文化、消费资源丰富。
计划明年3月启动修缮 黄台路历史街区将变Citywalk漫步式街区
12/12 09:13 / 青岛早报
此次市北区历史文化街区第三批核心区内建筑修缮更新项目主要分布在黄台路及贮水山路两侧。黄台路原名小鲍岛街,全长724米,依贮水山而建,70多年前,黄台路45号曾是中共青岛情报联络的“秘密站点”,为解放青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