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生姜迎丰收 “姜”来好“钱”景
金秋时节,即墨区移风店镇农民种植的生姜喜获丰收。10月29日,青岛早报记者走进即墨区移风店镇女儿村的生姜田里,浓郁的姜香伴着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田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介绍,今年女儿村生姜亩产可达12000斤,每亩收入约4万元。近年来,移风店镇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生姜,全镇大姜种植面积千余亩,成为当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
生姜迎丰收供不应求
在移风店镇女儿村的生姜田里,农户们分工合作,采收生姜,他们或蹲或坐,忙着翻挖、分拣、装筐,人群中时不时传来欢笑声。“今年我种植的1.5亩生姜亩产可达12000斤,每亩收入约4万元。生姜产量高、行情好,销售供不应求。”望着丰收的大姜,女儿村村民李松举喜上眉梢。
“咱这地里种出来的生姜就是好,由于使用鸡粪、猪粪等有机肥,产出的生姜分量足、口感好,外形也‘俊’。”李松举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因为前几天下过一场秋雨,土地松软,李松举用叉子轻轻地松一下土,一块饱满的金黄色大姜就破土而出。他的妻子忙着给生姜清理泥土、剪枝。看着自家田地里挖出的个头硕大、形状饱满的生姜,李松举自豪地说,正是由于女儿村生姜品质好,才确保了销路畅通。每年10月底生姜收获的季节,各大超市的工作人员都会主动联系他收购生姜,很多商贩也会“闻”着姜味找上门来。
延伸产业链拓宽致富路
记者了解到,移风店镇女儿村位于大沽河和流浩河汇流处的北岸,地势低洼,自古以来多水灾。相传唐朝时一官员在汛期入村访查,发现男子皆去筑堤防汛,村中只见妇孺,遂称此村为女儿村。生姜是女儿村传统的种植作物,已经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女儿村生姜以块大皮薄、色泽鲜亮、丝少肉细、辣浓味美、营养丰富、耐贮藏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兼有食用和药用双重价值。近年来,移风店镇结合市场需求,采取“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生姜种植,开辟农民创收新路径。
移风店镇女儿村党支部书记李成秋介绍,生姜是女儿村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之一。全村360多户人家,有一半多种植大姜。为发挥好大姜的品牌效应,女儿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断延伸大姜产业链,制作的姜糖、姜片、姜粉、腌制姜芽等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使大姜的收益翻番,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路。
近年来,移风店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种植业,为生姜种植大户做好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0年,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女儿村双创中心建成使用。村庄利用双创中心农产品展销、网红直播带货、数字化农业展示平台等功能,形成了大姜种植销售,姜糖、姜粉等农产品深加工和乡村旅游农家乐为主的混合发展模式。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张涛 王孝强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王熠冉]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