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信网:坚守阵地 传递真相正当时

2024/12/25 07:35 信网

阅读:

这一年,你是否被网络中形形色色的谣言“忽悠”过?有些与网民生活相关,有些涉及城市形象,还有部分谣言带来了恐慌。谣言止于智,2024年,信网依托青岛市网上辟谣平台发布各类辟谣稿件七百余篇,披露17则年度涉青典型谣言。站在辟谣第一线,助力打击网络谣言,我们始终在努力。

本地谣言不断 AI造假成新挑战

谣言分门别类,未经核实、随意编造的不实内容最应警惕。譬如,“青岛一学生在传达室遭保安猥亵”“城阳发生多起砍人抢劫事件”“青岛一小学有学生体育课猝死”“海信死人了”……,以上谣言都属无中生有。网民将“眼见不实”内容随意搭配文字,不顾真相传播,或因发泄情绪造谣,使谣言当事者承担负面影响。保安在一旁看护学生,却被造谣成“猥亵”,若未经辟谣,保安本人岂非要遭受外界指点?作为网民,应规范自身言行,眼见未必为实,切勿随意造谣。

本地网络谣言另外一大特征是移花接木,将外地发生的事件冠以“青岛”之名传播。移花接木的谣言难辨真假,主要原因在于,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但,是谣言就会有漏洞。“崂山区东乌衣巷水域死鱼泛滥成灾”谣言就是很好的例子,看似有图有真相的内容,因视频中多名男子讲话系外省口音露出破绽。再如“女子在青岛街头打外卖员耳光”谣言,通过线上地图查询街景与视频进行对比,也能确定该事件并非发生在青岛。包括“即墨楼房倾斜倒塌”“青岛耗资千万建设的文化公园使用三个月就被拆”两则谣言,事发均为外地。真假参半,这类谣言比无中生有类谣言更难甄别。在无法确认真伪的情况下,不妨先从网络中搜索相关信息源,慎重分享转发。

只需输入关键词,便可迅速提供包含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相关内容,AI也逐渐成为造谣的始作俑者。七月份,多地流传“老奶奶将坐轮椅的老伴推进河里”谣言,青岛未能幸免。稍早之前与之类似的“红岛宿流国际机场开工”谣言也是如此,同一时间段全国多地国际机场举办奠基仪式,样本不变,变换的只有配图中的时间地点。诸如此类"有图有真相"的谣言,在大范围传播的情况下易辨真假,但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深度伪造下生成的视频图片,会使公众越发难以辨识网络信息的真伪性。例如有网友反应,家中老人在带货视频中看到“张文宏医生”卖保健品,老人不仅下单还转发在群中。针对以上生成网络谣言、AI换脸等滥用现象,还需相关部门加强治理。

多地传播由AI生成的机场开工谣言

热点谣言中 有的可恨有的可笑

一些传播面较广的社会谣言关注度极高,多由剧本摆拍演绎而成,消耗网民耐心。4月12日,杭州警方通报“在法国巴黎拾到小学生作业”系编造,涉事2人被罚,这一大反转结果让不少参与过这波流量的网民惊诧。小学生扔掉寒暑假作业的热梗,搭配异国他乡的看点,一则引人注目的猎奇热搜出现了,当事人获得了关注,得到了流量。女子挺5个月孕肚征婚、喂住院婆婆吃泡面虐待婆婆、单身外卖小哥独自抚养婴儿、4千万粉丝网红“祁天道”直播当街骚扰女性,这些视频内容都被证实为摆拍。以上事件提醒着网民,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不妨让子弹飞一会,给真相一点时间。对于那些演绎剧本的自媒体,警方予以了极严肃的警示与惩治,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编造虚假贩卖情绪都要付出相应代价。

剧本摆拍消耗的是公众的耐心,打着“专家”“科学”的伪科普损害的是公众健康。只需一件白大褂,口袋中插两支笔,主播摇身一变成大夫;有的账号出镜主播身份是医生,却在科普中夹杂着卖货信息,推荐网友购买保健品;更有演员穿白大褂扮作医生,演绎“医护不伦恋”“患者复仇庸医”等狗血剧情,让人哭笑不得,到底是科普还是演戏?权威机构的正规科普守护公众健康,医疗的科学、权威性在伪科普面前大打折扣。若有患者因伪科普放弃正规治疗,寻求所谓的“神奇疗法”,导致病情恶化,那这些蹭医生人设的视频账号,就大大降低了公众对医生的信任,给医护群体形象带来损害。

除此之外,体育饭圈化的造谣拉踩网暴等行为,也亟需关注惩治。巴黎奥运会后,体育话题热度攀升,运动健儿在赛场上演了高水平的对决,台下粉丝利用社交平台相互造谣污蔑。竞技体育最初的意义,是激励人们拼搏向上,在饭圈裹挟下,演变出极端粉丝群体间的情绪宣泄与利益争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近日,多个社交平台发布公告,永久禁言、禁封一批对运动员发表过不当言论的个人账号,公安机关也连续依法严厉打击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行为。作为观众,无论是粉丝还是普通网民,都要规范网上言行,多关注运动员的赛场表现和拼搏精神,少关注运动员的私人空间,用理性的言论表达对运动员的支持,享受纯粹的体育魅力。

多个社交平台发布体育饭圈治理公告

谣言露头就打 我们在行动

披露谣言,为真相以正视听,信网持续不断的内容输出起到了效果,打击了造谣者,提醒广大网民不要被骗。

作为普通公众,斥责造谣者的同时,要审视自身。网上冲浪时,看到不明所以的信息,是否第一时间求证真相?面对网传热点内容,是否做到不跟风评判不蹭流量,等待结论?发现辟谣信息后,能否第一时间转发扩散,以便让更多亲友了解真相?不止权威平台与媒体,每位网民都是谣言粉碎机。一句不经意的恶语,会成为刺伤他人的匕首,每句真心的善言,则能汇聚成点点星光。规范上网时自身的言行举止,遇事不决多思考,就能让谣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放慢传播的脚步。

消灭谣言,还需要各级辟谣单位共同发力,对虚假信息及时亮剑,引导网民文明互动,洞察真相。今年,信网在辟谣宣传形式方面下功夫,推出AI科普辟谣、图说科普辟谣、微短剧、H5等全新辟谣形式,力争辟谣内容深入人心。在“青岛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后台,积极回复网民私信,通过私信与网民形成良好互动,第一时间捕捉问题,第一时间解疑答惑,努力将属地辟谣平台打造成网民的辟谣“朋友圈”。同时,做到谣言通报立刻转,将第一手权威信息全网推送。深度融入青岛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与辟谣联盟伙伴打造出监测、发现、辟谣的治谣全链条,提升辟谣平台的权威性、传播力、影响力。及时发现识别谣言,传达正确、权威信息,打好网络辟谣组合拳。

还原真相是最有力武器。2025年,信网将与青岛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及各辟谣联盟继续战斗,坚守辟谣阵地,做真相之光。

信网评论员 王熠冉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
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青岛话题

外地游客点赞青岛地铁 被这座城市暖到了

05/06 15:29 / 青岛晚报

截至5月4日,青岛地铁假期累计客运量达824.21万人次,客流数据背后,不仅是城市脉搏的蓬勃跃动,更承载着千万人次的“畅达幸福”之旅,流淌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美好。

情绪消费兴起 有宣传含“微醺”字眼存在“擦边”风险

04/18 07:26 / 青岛日报

买解压玩具释放工作压力,下单购买虚拟商品获取精神愉悦,求旅游搭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取悦自己,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然而,在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乱象也不容忽视。

深度报道

资源亮相“出圈” “很City”的青岛发出文旅之约

04/25 07:20 / 青岛日报

透过开幕式的精彩画面和推介,“爱达·魔都号”邮轮、奥帆中心《寻梦沧海》演艺等文旅场景,崂山风景区、青岛东方影都等文旅地标熠熠生辉

当影视镜头对准青岛老城区 一街一景皆故事

04/18 08:09 / 青岛日报

影视镜头常常对准历史时空与繁华摩登交错的青岛老城区,以鲜活和重生的代入感,解读着这座城市最浓郁、最生动的底色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