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编者按】按照“提得准、议得透、办得实”工作导向,青岛市政协提案工作办公室联合信网传媒推出“优秀提案背后的故事”系列策划,以文字和图片记录优秀提案背后的精彩故事。典型引路,倡导广大政协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聚焦发展,提出更多地精品提案,让资政建言成果真正转化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举措,助推青岛经济社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近年来,青岛市把集成电路产业摆在新兴产业发展重要位置。作为24条产业链中重要一环,市委书记作为“链长”,亲自挂帅,旨在带动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科技界和肖迪、包德勋、宋宗泽等委员分别提交了多件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提案,被市政协列为为年度重点提案,市委书记曾赞荣选定重点督办。
向“芯”求“质” 青岛第三代半导体“超车”奋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半导体产业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第三代半导体以耐高压、高温、高频、高抗辐射及大功率器件的特性,被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领域,被称为“未来电子产业基石”,也被资本市场视为科创板上的“新质生产力”。对于这一点,青岛作为我国重要沿海城市、经济中心之一,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回溯青岛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缺芯少面”一度成为制约产业突破发展的掣肘,错失了信息技术爆发早期的产业机遇。数字经济浪潮的奔涌,让青岛更加相信向“芯”求“质”的紧迫性。
市政协科技界的政协委员认识到,在第一、二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上,我国起步时间慢于其他国家,且“弯道超车”难度很大。但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国内外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在全新跑道上“开道超车”,是中国业界的愿景。“十四五”期间是第三代半导体市场的窗口期,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竞争格局。青岛市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加速布局,以创新为动力、企业为主体、标志性产品为抓手,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抢抓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主动权,形成竞争优势,实现集成电路弯道超车,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浪潮中奋勇前行。
破局产业发展困境 委员与科技界献策补“短板”
为精准把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态势,市政协副主席崔作带队专题调研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集中三天时间对青岛各区市14家集成电路企业进行实地走访,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对话,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倾听企业建议诉求,针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调研发现,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规模总量偏小、产业链耦合度低、人才引聚困难等。
基于青岛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青岛市政协科技界发挥界别优势,提出“增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案,希望通过培育优势主体,拉动产业整体规模快速扩大、推动下游应用,拓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渠道、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促进产业招商引智等,进一步以突破当前瓶颈,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与此同时,肖迪委员基于对青岛市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深入调研与深刻洞察,提出了关于加强青岛市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发展的提案。肖迪委员认为,在新发展阶段,为摆脱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青岛半导体芯片产业需要建立以国内供应链为主体,国际供应链为补充的产业链分工新模式,以增强青岛市半导体芯片产业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鼓励国内供应链拓展,加大对于国内,尤其是区内供应链采购政策。
肖迪委员说:“青岛应发挥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加强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相互支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同时,提升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激发行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带动行业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协作共生、互惠共赢;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加快推进以关键材料、设备和软件为核心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建设,打造面向全球的芯片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平台。”肖迪委员说,加强跨地区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实现必要的基础技术突破,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锻造“杀手锏”技术,构建青岛特有的半导体产业创新和生态系统。
政策引擎驱动 产业高速腾飞
数字经济浪潮的奔涌,让青岛更加相信向“芯”求“质”的紧迫性。近年来,青岛市把集成电路产业摆在新兴产业发展重要位置,竞速“芯”赛道,市委书记曾赞荣亲自挂帅担任产业链链长,已初步形成了西海岸与崂山、城阳、胶州、即墨的“一核四极”协同发展格局,建立起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等全产业链条。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承办部门把提案人提出的10余条建议变成务实作为,推动青岛在集成电路项目招引、产业协同发展、专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争取、财税金融支持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如今,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入围“中国集成电路园区综合实力TOP30”榜单第14位,带动青岛市跻身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第84位,芯恩、华芯晶电、四方思锐等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并通过“走出去”开着专场推介、与终端厂商达成采购合作等方式,持续擦亮北方集成电路制造“新高地”名片,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初具雏形。
在关键技术攻坚方面,青岛实施的“沃土计划”累计争取省科小能力提升工程项目132项,资金达3390万元。目前,青岛在集成电路领域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工程研究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工程研究中心12家。有3家集成电路企业累计承担4项国家关键核心攻关任务,获得超过4亿元资金支持;有1家集成电路企业承担省级1项、市级2项关键核心攻关任务,获得超过4000万元奖励资金。同时,省“国芯万屏”和“虚拟现实”科技示范工程正式立项,虚拟现实科技示范工程已完成超短焦光学和多个核心模组的方案设计,建立了全球10万+人体数据库。
下一步,青岛市将继续要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发挥“链主”和骨干企业作用,梳理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积极“走出去”定向招引,更好延链、补链、强链。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抓好专业园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运营服务,吸引产业链项目集中布局。健全“链长制”工作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强化要素保障,做好对企服务,打造良好产业生态。文/郭慧敏
关于增强我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案
第一提案人:市政协科技界 召集人:陈东
一、基本情况
国家和山东省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都将发展包括第三代半导体在内的新材料新技术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来,我市立足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应用优势,依托集成电路制造重大项目建设,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规模总量偏小。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先发城市相比,青岛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无论从规模总量和核心技术储备方面,整体实力还有不少差距。上海集成电路产值已经超过2500亿,拥有中芯国际、华虹两个位列国内前二的晶圆公司,并做出了蚀刻机,中微电子正在研发国产光刻机。合肥拥有半导体全产业链,自主培育出国内第三大晶圆公司晶合集成(目前世界排第九),自主攻克半导体上游两大核心设备高能离子注入机、蒸镀机,自主培育出国内唯一的Dram内存公司长鑫存储。
(二)产业链耦合度低。核心产业量小面窄、布局分散,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材料链、配套链领域,领头企业较少且带动不足,上下游产业链不完备,中高端价值环节缺失,亟待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构机遇,实施强链补链计划。
(三)人才引聚困难。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是高度人才密集型产业,青岛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在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夹击下,人才受虹吸效应影响较大,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专业学科发挥引领效应尚需时间积累,“招人难、留人更难”等问题持续存在。
三、对策建议
(一)培育优势主体,拉动产业整体规模快速扩大。
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实行一企一策,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关键制约点。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产业链重点项目纳入市级重大项目库,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各级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围绕SiC、GaN等晶体材料、功率器件和模块、照明与显示器件和下游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壮大细分行业领军企业。二是融通产业环节。强化需求牵引的作用,从应用端需求入手,加强从材料、芯片、器件到模块应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加强省内省外行业对接合作,精准招引、实施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沿链分批打造规模大、技术强、品牌响的“领航型”企业,培育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套、融通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二)推动下游应用,拓宽产业发展渠道。
抢抓市场机会,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功率模块产业化。面向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在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等应用领域,提升芯片及模块在电气性能、散热设计、可靠性、封装材料等方面的性能,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扫清产业规模扩大的技术壁垒,加快实现模块量产,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应用规模,形成产业集聚,打造模组开发应用产业化的新高地。加快国产化第三代半导体产品应用推广。围绕半导体照明、激光器、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宽带等具有市场潜力的领域,组织开展第三代半导体产品应用试点示范,加快市场渗透,提升国产化率,推动上中游产品在下游应用的快速验证,形成以用兴业的良性循环。
(三)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促进技术攻关。
一是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整合优势中坚力量,谋划建设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研究公共技术平台,搭建国际先进的涵盖第三代半导体晶体生长技术、器件物理研究、微纳器件设计与加工技术、芯片封装与测试等核心技术实体研发创新中心,提升研发水平和效率。建设国际先进的第三代半导体研发、检测和服务公共平台,开展芯片和器件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深入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应用验证、测试等,引入高温离子注入系统、化学机械抛光系统、等离子刻蚀机等关键工艺设备,以及大型分析检测测试设备,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服务支撑。二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单晶材料生长技术,器件设计与制备技术,封装与测试技术等领域,加快推进高校及研究院所科技成果与产业的对接,以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落实成果转移转化,并加速推动成果产业化进程,实现青岛在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技术领域的弯道超车。三是发展产业孵化平台。支持企业、高校联合国内外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按照新型研发机构模式成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研究院,打造第三代半导体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和高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创新平台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方面的关键作用,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汇聚人才,逐步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第三代半导体科技孵化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关于加强青岛市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发展的提案
第一提案人:肖迪 单位职务:青岛嘉星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基本情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半导体产业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青岛市作为中国的重要沿海城市、经济中心之一,近年来在半导体行业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一产业的崛起,不仅推动了青岛市的经济增长,更增强了国家在此领域的竞争力。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我市在半导体行业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随着更多的企业入驻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青岛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国内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中心。今天的半导体产业是基于人类社会200多年工业化的结晶,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很短,积累还不足,多数领域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很高。在美国的全面遏制下,半导体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面临巨大考验,半导体材料(含基板)、核心部件、装备和芯片制造的先进制程,设计领域的EDA和IP等领域都将会处于长期卡脖子状态,这些领域是西方近百年来的工业基础成果,而且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故而,青岛市半导体产业在自主可控发展方面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存在问题
1、自给率仍然偏低,进口依赖较为显著。从需求角度来看,我国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由2014年的12,044.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3,21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83%。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且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仍保持上升趋势。根据相关统计,2022年中国大陆芯片自给率仅为17.7%,且其中大半是总部不在大陆地区的中国台湾企业(如台积电、联电等)和外国企业(如SK海力士、三星等)的晶圆厂所贡献,在此并没有看到青岛的身影。
2、专业人才集聚度不高,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发展半导体产业往往与建设其他产业不同。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产业规模,更要有技术的攻坚、人才的培养,这些都需要政府长期大力地投入人力、物力去解决,然而,目前我市半导体产业人才缺口较大,缺乏具备高端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3、产业链不完整,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然而目前我市半导体产业链不完整,缺乏关键环节的布局和整合。
三、意见建议
1、发挥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加强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相互支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相互支撑、协同发展。龙头企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技术、市场优势,能够带动相关企业在市场开拓、生产加工、科技创新、资金融通、销售服务等方面进行协同合作,从而促进流程融合、服务共享、信息共通和数据融合创新,促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提升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激发行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带动行业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协作共生、互惠共赢;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2、加快推进以关键材料、设备和软件为核心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建设,打造面向全球的芯片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加强跨地区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实现必要的基础技术突破,以维护和超越摩尔定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瓶颈,锻造“杀手锏”技术,构建我市特有的半导体产业创新和生态系统。
3、在新发展阶段,为了摆脱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我市半导体芯片产业需要建立以国内供应链为主体,国际供应链为补充的产业链分工新模式,以增强我市半导体芯片产业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鼓励国内供应链拓展,加大对于国内,尤其是区内供应链采购补贴政策。
4、制定并实施针对半导体产业的更多专项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加大半导体技术研发投入,建立更多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支持核心技术突破,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关于进一步做强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提案
第一提案人:包德勖 单位职务:谢诺投资集团副总裁
联名提案人:张帅 单位职务:青岛市民政局副局长
联名提案人:庄德津 单位职务:青岛铝镓光电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基本情况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每1元产值能带动10元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进而带动100元左右GDP的增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岛市已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于我市相关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整体产业支撑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
从产业链发展情况来看,初步形成了以崂山区、西海岸新区、高新区为主要区域的产业链布局:上游配套方面,有中科芯云、展诚科技、思锐智能、嘉星晶电等;中游制造方面,有东软载波、信芯微电子、芯恩半导体、智腾微电子等;下游应用方面,有海尔、海信、中车、澳柯玛等。产业整体集中在设计、封装测试和材料领域,在芯片制造环节相对薄弱。从技术研发和创新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市引进中科院青岛EDA中心、中电科四十一所等专业机构,针对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集成电路相关专利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0.87%,专利授权率为7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5%,其中受理地为国外的约占2%。浩瀚全材、致真精密等中小企业针对行业难题,均实现了国内首次突破。
二、存在问题
目前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北京、深圳、武汉等科研院所众多、行业龙头企业驻扎的城市相比,无论是科研实力还是企业创新活力都差距较大,近年来部分领域专利数量还出现下降趋势,如集成电路设计专利近三年无任何新增,电子元件领域专利增速也出现下滑。从产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集成电路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压力大、回报周期长,而青岛本地上下游企业间缺乏深度合作,导致资源进一步分散。同时,集成电路产业又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我市目前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尤其是高端人才引进困难,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三、建议
(一)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先进技术前瞻性布局
一是设立产业研究院,由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开展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及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实现校企强强联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加强与国内先进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招引重点实验室,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三是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提高关键技术攻关补贴和税收减免,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二)加强培育链主企业,推动产业补链、强链
一方面,要重点引进芯片制造等关键、薄弱环节的企业,制定针对性的招商政策,填补产业链的短板。另一方面,要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加大对本地集成电路材料、设备、制造等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通过对链主企业的摸排、确定,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搭建供需对接桥梁,推动“链主”企业引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三)人才引进与培养扶持并重,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环境
一是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福利待遇,针对高端人才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供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青岛发展;二是加强本地高校集成电路专业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持续关注已引进的高端人才、本地高端人才的发展,对科研攻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要高度重视、及时协助解决。发扬“千金买马骨”的精神,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环境,推动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建设再上新高度。
一方面,鼓励企业参加国际集成电路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展览活动,与国际同行交流经验和技术成果。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技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通过技术转移、收购兼并等方式,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五)优化投融资环境,提升金融赋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一是建立专门的投融资平台,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以满足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由政府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为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三是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赛马机制和灰度管理,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四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建立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产业链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提升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性,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
关于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第一提案人:宋宗泽 单位职务:CMC资本高级董事
青岛市正矢志不渝地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坚定地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核心着力点,致力于构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集成电路产业不仅是数字经济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更是青岛市强化既有产业优势、拓展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驱动力。
近年来,青岛市有针对性地引进“链主”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引导集成电路产业聚合发展。目前,已集聚了芯恩、歌尔微电子、物元、新核芯、惠科、信芯微、宸芯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和创新科技企业,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的全链条发展格局,正在崛起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阻碍了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产业协同发展有待提升
青岛市已经落户的众多集成电路产业项目,以集成电路制造、封测等生产制造型企业为主,在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制程封装测试、核心设备、关键材料等领域仍存在产业链配套空白或短板,需要加快补链强链,并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
(二)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相较于先进省市,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创新生态不够成熟,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稀缺,缺乏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核心技术和原创成果数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度大。
(三)产业创新要素有待完善
集成电路产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领域,企业对融资和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特别是集成电路制造和封测企业需要大量技能人才。然而,青岛市尚未组建专业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难以有效支持创新企业招引和项目落地;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待改进,缺乏实训产线和实训基地;产业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扩大。
二、几点建议
(一)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一是组建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邀请和集聚国内外顶尖的技术专家、产业专家和投资专家,为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包括产业规划、课题研究和项目研判等。二是针对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需求,尤其是“链主”企业配套需求和下游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虚拟现实等优势产业应用需求,开展靶向招引,引进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制程封装测试、核心设备、关键材料类企业的总部和研发机构,给予落户奖励,重点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由市区两级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在市集成电路产业工作专班指导下,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链接和协同。
(二)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一是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和重大行业应用需求,设立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下游终端应用企业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并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科研资金配套。二是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两大重点领域,建设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创新企业培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等服务,并鼓励申报国家级创新平台。三是针对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虚拟现实等我市优势产业的应用需求,鼓励和支持本市集成电路产品的应用场景培育和示范应用,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本地配套率。
(三)集聚创新要素,营造产业良好创新生态
一是鼓励政府引导基金、国有投资平台企业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共同出资组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组合式联动投资,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大对我市集成电路产业链的融资支持力度,更好地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二是依托高校微电子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深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及开源软件领域的产教融合,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满足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三是充分发挥青岛市新经济联合会等平台组织的产业资源集聚作用,联合“链主”企业、专业投资机构举办高端论坛、峰会,开展创新企业路演、推介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优质的要素对接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投资和合作机会。
[来源:信网 编辑:赵晓珊]13:15 / 观海新闻
日前,支付宝发布2025春节消费观察,旅行过节已成为欢度春节的新方式,蛇年春节,青岛入选“南方人爱游的北方城市”名单,同样上榜的还有北京、哈尔滨、沈阳和西安。
01/03 08:33 /
地铁将172座车站打造成172个社会服务点。石老人浴场、五四广场、浮山所等重点车站为游客贴心准备了热水、红糖姜茶和暖宝宝驱寒,增设座椅供游客休息。
01/10 10:59 / 青岛日报
每到年终岁尾,如何让小区公共收益公开、透明,变成一本明白账、幸福账,是业主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小区展开调查。
01/07 09:35 / 青岛日报
传递信心,凝聚力量。新年伊始,青岛各区市陆续进入“两会时间”。区市强则青岛强,作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区市两会是观察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也展现着青岛今年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