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山东省非遗“刘氏泥塑”传承人创作生肖蛇作品贺新年

2025/01/17 08:56

阅读:

原标题:指尖传情 “塑”说万象

“为了迎接蛇年的到来,我创作了100件生肖蛇泥塑作品……”日前,青岛早报记者在位于城阳区的省级非遗刘氏泥塑工作室中看到,工作台上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生肖蛇泥塑作品,它们均出自刘氏泥塑第四代传承人刘梅玲之手。平安蛇、发财蛇……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和祝福,而名为《小龙送福》的泥塑更是别具匠心,将蛇的形象与福字巧妙融合在一起。

人物名片

刘梅玲

年龄:48岁

身份:城阳刘氏泥塑第四代传承人,曾获评“青岛市巾帼乡村工匠”“青岛市手工艺大师”

父亲对泥塑钟爱一生,我会热爱着父亲的热爱,坚守着父亲的坚守,用心把泥塑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历时半年捏出百蛇迎春

今年48岁的刘梅玲属蛇,因此对蛇年有着特殊的情感。为迎接蛇年的到来,她早早做好准备,花了半年时间精心设计制作了100件祥蛇泥塑。谈及生肖蛇,刘梅玲如数家珍:“蛇又被称为小龙,春分出洞,秋分入地,顺应阴阳,知时守节,是中庸之道与永生的象征……”刘梅玲以手中泥塑传承技艺传递美好,通过指尖与泥土展现出祥蛇瑞意的新春期盼。

在创作过程中,刘梅玲对泥塑技艺的执着令人动容。她常常手持塑刀沉浸在创作中,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成为常态。这份坚持与专注换来了丰硕成果。望着眼前的一件件生肖蛇泥塑,刘梅玲难掩喜悦之情。她以“祥蛇献瑞”为主题,融合生肖蛇与传统春节元素,采用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将生肖蛇塑造得灵动可爱。

15岁时展现泥塑天赋

刘梅玲的父亲刘世普是城阳有名的民间艺人,被赞为青岛的“泥人刘”。从刘梅玲记事时开始,每当父亲做泥塑,她就跟在父亲身旁看着,偶尔给父亲递递工具。回忆起儿时看父亲制作泥塑的场景,刘梅玲总是很感慨:“父亲平时话不多,但是一提到泥塑就滔滔不绝,做起泥塑来也十分专注。我那时候觉得很神奇,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在父亲手中就像有了生命。”

有一年,像往常一样看父亲做泥塑的刘梅玲突然对父亲说,她感觉自己也能捏个物件了。父亲有点不相信,因为女儿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是并没有专门学习过做泥塑。刘梅玲却坚信自己能行,两天后,她做出了一尊弥勒佛像。“虽然这件作品并不成熟,但还是得到了我父亲的认可和表扬。”刘梅玲说,这是她的第一件泥塑作品,她记得很清楚,那年她15岁。21岁时,她与父亲一起参加青岛市举办的泥塑比赛,荣获二等奖。

制作泥塑工艺复杂、用料考究。刘氏泥塑所用的土为黑涧泥,需要到山上采集,采回来的泥土还得经过晾干、粉碎、淘洗等步骤后才能用来制作泥塑,后续再经过风干、上色等步骤,一件比较小的泥塑也得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那时候父亲觉得女孩子做泥塑太辛苦,平时只让我打打下手,并不打算让我从事和泥塑相关的工作。”刘梅玲说。大学毕业后她从事财务工作,只能在工作之余跟着父亲做泥塑。

父亲去世后接下重担

2020年12月,身体一直硬朗的父亲因心梗骤然离世,那一刻,刘梅玲觉得自己的世界天塌地陷,“周日我还和父亲一起吃饭,周一上午便接到噩耗。残酷的现实让我久久无法释怀。”回想起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刘梅玲沉浸在悲痛中。就在此时,父亲制作泥塑的网站上来了一笔订单,需制作13件大型泥塑作品。刘梅玲和哥哥都有本职工作,也从未独立完成过如此重任。接还是不接?看着倾注了父亲无数心血的一件件泥塑作品,刘梅玲陷入了沉思,刘氏泥塑要在自己手里终结了吗?思量再三,她毅然决定继承父业。为了早日将订单赶制出来,刘梅玲每天下班后,驱车一小时赶到位于城阳区河套街道的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创作,直到过了午夜才踏上归途,稍事休息便起床上班。

因为制泥是极为繁重的体力活,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于是刘梅玲将堂兄弟姐妹请来,共同应对挑战。就这样,全家人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和泥,有人负责搭架子,学过泥塑的人则动手创作。经过两个月的奋战,订单终于圆满完成,客户十分满意。高强度的工作让刘梅玲的身体不堪重负,常常一动就觉得天旋地转。刘梅玲前往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劳累过度,要求她住院治疗。

兄妹携手传承非遗技艺

这次经历让刘梅玲意识到,自己难以兼顾工作与泥塑,必须在二者中做出抉择。于是,她与哥哥商议,两人中必须有一人全身心地投入泥塑,方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多方考虑后,决定由对泥塑有着深厚情感与扎实基础的刘梅玲传承父业。

2021年,刘梅玲正式成为省级非遗刘氏泥塑的第四代传承人。这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她深知传承非遗的使命艰巨。以父亲为榜样,她带着对泥塑的热爱与执着,在传承之路上坚定前行,让这门古老艺术绽放新的光彩。

在投身泥塑创作的4年里,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刘梅玲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执着。刚开始制作时,因为经验不足,各个节点衔接得不完美,她便一点点梳理,从每一个步骤到整个流程,不停地尝试、复盘、纠正,一道工序反复练习上百遍。她手上被美工刀划出了细细密密的伤口,但技艺逐渐提高。

刘梅玲的付出,让正值事业上升期的哥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最终他提前10年离开工作岗位,于去年5月正式加入刘氏泥塑工作室。如今,兄妹俩共同挑起生活与事业的重担,在传承泥塑技艺的道路上,带着亲情的温暖与力量坚定地走下去。

新闻延伸

到天津拜师

跟“泥人张”学艺

2024年对刘梅玲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她拜入天津“泥人张”第五代传人张玉生门下,进一步学习泥塑的奥秘。刘梅玲专程前往天津,跟着师傅潜心学习了一个月,让自己的泥塑技艺更进一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泥塑、热爱泥塑,刘梅玲积极参与省市区举办的公益活动,在社区和学校开设教学课程。在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刘梅玲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通过成立非遗传承人互助协会、建设非遗传习基地等形式,不断推进非遗传承人之间的资源共享、合作创新,持续扩大泥塑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戴慧慧]

青岛话题

青岛上榜“南方人爱游的北方城市”名单

13:15 / 观海新闻

日前,支付宝发布2025春节消费观察,旅行过节已成为欢度春节的新方式,蛇年春节,青岛入选“南方人爱游的北方城市”名单,同样上榜的还有北京、哈尔滨、沈阳和西安。

跨年夜青岛地铁延时3小时40分钟 送14万乘客返程

01/03 08:33 /

地铁将172座车站打造成172个社会服务点。石老人浴场、五四广场、浮山所等重点车站为游客贴心准备了热水、红糖姜茶和暖宝宝驱寒,增设座椅供游客休息。

深度报道

收入多少?怎么花的?业主关心小区“钱袋子”

01/10 10:59 / 青岛日报

每到年终岁尾,如何让小区公共收益公开、透明,变成一本明白账、幸福账,是业主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小区展开调查。

从青岛各区市两会上看2025工作重点

01/07 09:35 / 青岛日报

传递信心,凝聚力量。新年伊始,青岛各区市陆续进入“两会时间”。区市强则青岛强,作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区市两会是观察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也展现着青岛今年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谋划。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