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临近量产节点 供应链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本报记者 何文英
3月10日,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宣布其通用具身机器人累计下线突破1000台。3月14日,智元还将主办“1+4智元启元大模型”暨灵犀X2具身智能机器人线下(珠海)发布会。这一系列动作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临近量产节点充满期待。
北京科方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新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元成功下线1000台机器人,表明其在技术研发、生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已经达到了规模化生产的水平,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商业化应用的突破。这一消息有助于提振整个机器人行业的信心,将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加速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
政策与技术共振
技术方面,国产人形机器人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1月份,智元在长沙举行了灵犀X1人形机器人套餐交付仪式,成功批量交付灵犀X1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3月10日,智元又正式发布了具身智能大模型GO-1,赋能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自主决策。
另据了解,近段时间以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密集公布了机器人相关专利及岗位招聘,预计3月份至4月份将展示公司的最新进展,并逐步落地生产线;小鹏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投入使用,并计划2026年实现L3的量产。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也相继发布了机器人产品的最新进展。
在技术不断成熟的前提下,顶层设计为人形机器人加速量产进一步提供了政策支持。今年3月份,“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另据统计,目前国内明确提出发展具身智能的城市已超过20个,仅深圳就有5.11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
开源证券发布研报称,2025年至2026年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在量产方面有望超预期。万联证券发布研报称,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有望迎来技术突破与量产落地的双重驱动,智元GO-1大模型的开源生态与泛化能力将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上市公司深度参与
高盛集团(GoldmanSachs)最新发布的机器人行业报告显示,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80亿美元,供应链企业将率先受益。目前,多家A股公司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供应链中已形成先发优势,提前抢占行业制高点。
宇环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已与相关的减速机行业企业形成业务合作关系,公司拉床系列产品在行星减速机零部件的加工领域已实现交付。”
蓝思科技作为智元的核心供应商,深度参与了灵犀X1机器人的关节模组、DCU控制器、夹爪等核心部件的生产组装与测试控制。据了解,公司可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从设计到量产的一站式垂直整合服务,目前公司已先后与国内及北美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开展了合作,并建立了专门团队以研发人形机器人关节、灵巧手、躯干、头部壳体、表情面罩等模组及整机组装。
此外,多家上市公司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了自身布局人形机器人的相关进展。例如,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软通天擎机器人公司于1月份发布了首款交互与教育双足机器人天鹤C1;宁波均普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已有小批量人形机器人产品送样测试;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机器人事业部、机器人研发团队,主动对接市场上各类机器人客户。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突破与技术创新,不仅为国产人形机器人行业树立了标杆,更为A股供应链企业打开成长空间。张新原认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将直接带动其零部件供应商的订单增长。同时,供应链企业可能会与头部机器人生产企业展开更深入的技术合作,共同研发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零部件,推动供应链技术的升级。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孙宝震]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