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23载,他倾情守护千年石刻
他甘为天柱山的“看山人”,一条巡山路一走就是23年;他甘做穿越千年的守望者,一片痴心融入了摩崖石刻的肌理……他就是53岁的马龙腾,平度市天柱山文物管理所负责人。无论寒暑,他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历史遗迹,化身为“活地图”,将自己的生命与文物保护紧密相连,成为千年文化的忠诚信使。凭借对文物的深沉热爱,他曾荣获“全省最美基层文物工作者”及青岛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
初心如磐
一条巡山路一走23年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天柱山位于青岛平度市大泽山镇,山上遍布汉魏以来各类摩崖石刻,其中以北魏郑文公上碑最为珍贵。1988年,天柱山摩崖石刻成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首个“国字号”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的沉淀延展着时代责任。“一天见不到文物心就悬着、就惦记。”“天气炎热,地表温度达到了40摄氏度。上午到山上巡视,发现这几天野草长得很快,用了一个小时拔除野草。山顶石刻安全……”这是2023年8月马龙腾的一段巡山日志。比这天气还火热的,是他巡山的热情。一把笤帚、一只铁铲,是他巡山的标配;一天两趟、雷打不动,是他必修的功课。一路巡山、清扫山路、查看文物……这条路,马龙腾一走就是23年。寒来暑往,千年的摩崖石刻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子,他已踏遍天柱山的角角落落,脚量步行走出了天柱山文物保护的“活地图”。
痴心守望
在历史中穿越千年
23年,不过是天柱山摩崖石刻1500多年历史中的一瞬,却凝聚着马龙腾的牵挂与守望。刚到文管所没多久,为防止文物夜间遭破坏,他穿上军大衣,在山上一蹲就是一整夜。有一年秋天感冒高烧不退,浑身酸痛无力,还是爬起来坚持例行巡山。没有私家车时,马龙腾上班都是公共汽车加步行。逢恶劣天气公共汽车停发只能骑摩托车前往,有一年大雪冰封,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连骑带推整整走了5个小时。
春去秋来,时光变换,不变的是执着专注和耐得寂寞。天柱山文物管理所的房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寒冬腊月甚至要砸开水缸冰面取水。马龙腾曾经在朋友圈里调侃:“山中值守,砸冰化水,忽然想到了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和他的《饮冰室合集》,也当一回饮冰室主人。知足常乐,岂不妙哉?”配图是水桶里大大的冰圈圈。逢上雨雪天,山中常常一天到晚空无一人,像是被遗忘的孤寂角落。
你跨越千年而来,我倾尽所有守护。对于马龙腾而言,守护的魅力是每天可以和文物“对话”,倾听文物声音、感知石刻温度、体会生命意义。他对文物的“爱”深沉而执着:“守护文物的使命既然传到了我们身上,用心用力就是唯一的选择。”
丹心见行
一生为文物一世“护碑”情
文化是魂。为了更好传承文化,美术绘画出身的他,自费购买各种石刻书法和魏碑书籍,不断“充电蓄能”,在空闲时间查阅资料,有专家学者来考察就请教……他对石刻的历史如数家珍,每当有人前来参观学习就义务讲解,用心用情把文物讲“活”——不仅仅停留在对文物的介绍上,而是讲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他看来,这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而这也是工作的意义所在。
2020年,国家文物局实施天柱山摩崖石刻加固工程,对27处危岩进行了修缮;2021年—2022年,平度市实施天柱山摩崖石刻保护性设施建设和文管所维修工程。“都是为了文物。”他想把对千年摩崖石刻的爱护、对历史文物的敬畏带到更多人心里、传承下去。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马丙政 通讯员 刘亚宁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王熠冉]03/26 07:32 / 半岛新闻客户端
从地铁北九水站下车,步行大约15分钟的时间,穿过如同世外桃源的大崂村,就来到大崂樱桃谷。大崂樱桃谷的花儿已经开得非常盛,漫山遍野,是一片片粉的、白的,路边几棵樱桃树间还夹着一棵杏树,鲜艳的花朵很醒目。
03/04 07:38 / 青岛日报
车辆更新让乘客乘车更加舒适,公交出行服务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拓展“公交+”定制服务、婚庆等个性化、智慧化服务,提升绿色出行吸引力,努力营造更加顺畅便捷的城市交通环境。
04/09 08:53 / 青岛日报
继村超、村晚之后,村咖也开始“出圈”。在浙江、上海等地的乡村,尤其是在城市附近的乡村中,很多乡村咖啡馆都成了网红店,吸引城市中的人纷纷到访打卡。
03/24 08:33 /
杨阳介绍,万物潮打破传统业态边界,以场景爆款、主题社交活动、主理人IP孵化为运营主线,打造“创造者—消费者—游客—玩家”的全链条体验式社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