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行走黄河·记者手记|没想到,济宁竟是座"双面之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子慧
在济宁,我经历着奇妙的“时空转换”——上午还置身未来智能工厂,看机器人精准运行复杂轨迹;下午已漫步尼山圣境,在大学堂细读竹简上的圣贤文章。不曾想,它竟是一座在传统与未来间自由穿梭的“双面之城”。
去山东新能船业采访时,我带着对传统船厂的刻板印象:油污、噪音、粗放的体力劳动。然而,智能化联合车间里,机械臂精准焊接、AGV无人运输车穿梭配送,仿佛置身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世界”。这场“反常识”的工业革命,源于济宁能源的本土资源、中集集团的海工技术、宁德时代的电池方案和武汉理工的设计智慧。四方合力,让传统造船厂蜕变为智能工厂——年产能240艘绿色船舶的背后,是全流程数字化的底气。物联网平台的实时数据,更让上下游企业协同效率大幅提升。原来,当造船业装上“数字大脑”,重工业也能拥有“精致的灵魂”。
惊叹未消,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又带来更猛烈的认知冲击。
“过年期间,我们这儿最忙的反倒是机器人——它得给员工们写福字。”工作人员的一句玩笑,道出这些工业伙伴的智能化程度。在这座充满未来感的工厂里,机械臂虽不会躬身行礼,却以微米级精度完成每个动作,用算法诠释着独特的“礼仪”。从汽车零部件到医疗健康,从精密加工到科研教育,它们正重塑多个行业的制造标准。扎根孔孟之乡的珞石野心不止于此——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年产5万台工业机器人、年产值20亿元的规模,并计划年内登陆科创板,开启新征程。
转身踏入尼山圣境,时空骤转。72米高的孔子像俯瞰大地,脚下的世界却已焕然一新。大学堂外,汉服青年戴耳麦聆听讲解,前方白发老者举手机悠然自拍。这一幕,将济宁的“双面”具象化: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滋养的共同体。
在鲁缘村,全息投影让春秋时期的求学场景于数字光影中重生。当智能科技与竹简论语同频共振,济宁的“双面”也有了答案——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根基;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化的当代演绎。这或许正是“传统如何走向未来”的最佳注解。
[来源:齐鲁壹点 编辑:陆云琦]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