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情绪消费兴起 有宣传含“微醺”字眼存在“擦边”风险

2025/04/18 07:26

阅读:

原标题:年轻人愿意花钱买“情绪价值”,业态乱象却不容忽视——

情绪消费,“悦己”也要防“入坑”

■在小红书平台,不少“地陪导游”打出广告

买解压玩具释放工作压力,下单购买虚拟商品获取精神愉悦,求旅游搭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取悦自己,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然而,在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乱象也不容忽视。

年轻人愿意为“快乐”埋单

结束上一段恋情之后,王宇(化名)迷上了向“树洞”倾诉。“树洞”是他在网上的聊天搭子,是个女孩,心思细腻。只是王宇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和年龄,她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也难辨真假。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王宇花了1000多元来购买“陪聊业务”。

“之前我也很难理解在网上找陪聊的行为,后来我发现‘树洞’真的非常懂我。她愿意倾听和安慰我,带我走出了‘最难的时光’。”王宇认为,这份钱“花得很值”。

陪聊、叫醒、哄睡、陪玩……记者发现,网络平台上销售的情绪消费服务形形色色,部分项目销售量较大。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为获得情绪价值而消费。

临近毕业,大四学生张怡然(化名)从3月初开始做地陪导游,已经接了20多单。“我带的大多数是外地游客,游览路线集中在市南区、崂山区沿海一线。”除了跟游客聊天,张怡然还会帮他们做食宿攻略、拍照修图,甚至有时还要帮忙照顾儿童。

张怡然自己就非常喜欢到全国各地旅游。她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旅游时追求松弛感,希望旅途中有“朋友式的陪伴”。“我的客户以年轻人为主,年龄一般不超过30岁。我自己比较健谈,能够找到聊天话题,跟他们相处比较愉快。”一个多月下来,“随缘接单”的张怡然赚到了7000多元,她打算用于毕业旅行。

为了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发生交易纠纷,张怡然会提前跟“客户”沟通,并收取定金。“我会再三强调行程中不能有肢体接触,并建议他们购买相关保险。如果担心‘爽约’,我们会通过闲鱼平台来交易。”张怡然发现,她能在前期沟通中大致了解对方,提前做好功课。

情绪消费需求增长也推动“谷子经济”走热。“谷子”是英文单词“goods(商品)”的谐音,泛指由漫画、动画、游戏等领域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例如徽章、角色立牌、色纸、小挂件等。在李沧区李村商圈,每到休息日,不少年轻人专程到“谷子一条街”来“吃谷”。二次元爱好者杨女士认为,买到心仪的“谷子”,幸福感堪比收到工资发放短信。

部分情绪消费暗藏风险

日前,记者以游客身份,通过小红书平台与地陪李瑶(化名)取得联系。李瑶自称熟悉青岛各大景点、酒吧、饭店,自己特别能聊天,能够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

“1小时收费60元,2小时起订,不满1小时按照1小时收费,约好后需要先付定金。”李瑶告诉记者,定金一般是100元,违约概不退还。随后,记者与她约好次日上午见面,游览市南区一处景点。

第二天9时,记者如约来到约定地点,给李瑶发微信后,迟迟未收到回复。“实在抱歉,闹钟没响睡过头了。”9时40分许,李瑶姗姗来迟。

“我不是专业导游,不能给你讲解什么,要不咱们随便聊聊天吧!”李瑶坦诚自己也是第一次到此景点。在游览和聊天过程中,她多次与他人微信聊天,“我在与过两天要来旅游的客人沟通,我需要帮他们做攻略、订酒店。”行程结束,记者体验到的情绪价值并不多。

二手交易平台闲鱼发布提醒:陪聊、陪玩等陪伴类服务交易有较多安全隐患,为保障用户合法权益,该类商品禁止在“闲鱼”交易。“闲鱼”提醒用户,感到困惑无助时可以向有正规资质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然而,记者在该平台上仍然发现大量“陪聊商品”。记者询问多名陪聊人员,对方均表示没有从事心理咨询的相关资质,但“经验丰富,能够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在部分社交平台,部分商家高价出售的“陪游”服务中,包含“微醺”字眼,存在“擦边”风险。

在社交平台,不少网友发帖“吐槽”,称自己选择的陪游、陪聊等消费项目质量不高,还有市民讲述被骗经历。

市民李伟(化名)在某交友平台上与多名“陪聊”人员聊天,聊了几天就花了1000多元。“在此平台上每发一个字都要钱,刷礼物更贵,陪聊人员都会索要礼物。”李伟告诉记者。据悉,他所称的“交友平台”实则以婚恋为名引导男性付费聊天和刷礼物。

“在我们的交友平台上跟男生聊天,对方回复一条信息,你就能赚到一条信息的钱,多劳多得。”在小红书平台上招募“陪聊兼职”的“诺诺”透露,头像可以用AI生成,对方根本不知道与他聊天的是什么人。“学费是299元,可以学习聊天技巧,获取我的‘一对一’指导。”“诺诺”要求记者先交“学费”再赚钱。记者发现,该交友平台正是李伟“入坑”的平台。

防范消费陷阱需加强监管

“情绪消费”盛行的背后,是年轻人对心理疗愈的迫切需求。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情绪消费市场火爆源于“Z世代”消费能力崛起及对个性化需求的追求,以及国潮、“谷子”经济等新兴消费的推动。

“在情绪消费服务中,无证从业现象较为普遍,以至于服务质量不高;部分服务处于灰色地带,通过社交媒体撮合,缺乏行业和部门监管,容易形成消费陷阱,产生消费纠纷。”张书乐说。此外,“AI伴侣”类应用平台也存在隐私泄露、消费陷阱和情感依赖等风险。

在情绪消费领域,一些“地陪”人员并没有导游资质,很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陪聊”人员也不是专业人士。山东东润律师事务所律师邹文成指出,根据法律规定,从事特定服务必须具备相应资质。例如,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从事导游活动必须取得导游证,无证从业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若给消费者造成损失需赔偿,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心理咨询人员在提供服务时要遵守严格的行为规范,违反规定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

青岛市旅行社协会副会长姜延群强调,旅行社委派的导游能为游客提供讲解及食住行等延伸服务,而互联网上所谓的“地陪导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障游客权益。游客应选择正规旅行机构提供的旅游服务。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消保委去年收到多起关于“情绪消费”的投诉,大多涉及虚假宣传,但难以维权成功。“消费者维权时应提供服务人员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双方沟通、交易记录及造成损失的证据,向行政执法部门举报或向法院起诉主张权利,若构成犯罪还可向公安机关报案。”邹文成介绍。

当“情绪”成为生意,情绪消费如何更好“治愈”消费者?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认为,这需要从法律监管、安全保护、高质量产品源等方面加强保障,以使情绪消费业态保持可持续健康良性发展。比如,在严守消费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风险方面,在继续强化对传统电商监管的同时,积极探索情绪消费新业态的监管方式和措施,并充分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立更有效的网络消费者投诉和预警机制。

业内人士建议,应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市场风险和消费纠纷;相关网络平台方也要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经销者主体资格、服务内容、服务信息真实性等方面的审核监督。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陆云琦]

青岛话题

情绪消费兴起 有宣传含“微醺”字眼存在“擦边”风险

04/18 07:26 / 青岛日报

买解压玩具释放工作压力,下单购买虚拟商品获取精神愉悦,求旅游搭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取悦自己,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然而,在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乱象也不容忽视。

北宅樱桃花进入盛花期 不少市民游客盛装组团来打卡

03/26 07:32 / 半岛新闻客户端

从地铁北九水站下车,步行大约15分钟的时间,穿过如同世外桃源的大崂村,就来到大崂樱桃谷。大崂樱桃谷的花儿已经开得非常盛,漫山遍野,是一片片粉的、白的,路边几棵樱桃树间还夹着一棵杏树,鲜艳的花朵很醒目。

深度报道

当影视镜头对准青岛老城区 一街一景皆故事

04/18 08:09 / 青岛日报

影视镜头常常对准历史时空与繁华摩登交错的青岛老城区,以鲜活和重生的代入感,解读着这座城市最浓郁、最生动的底色

青岛乡村什么最时尚?村咖象征“诗和远方”开始“出圈”

04/09 08:53 / 青岛日报

继村超、村晚之后,村咖也开始“出圈”。在浙江、上海等地的乡村,尤其是在城市附近的乡村中,很多乡村咖啡馆都成了网红店,吸引城市中的人纷纷到访打卡。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