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脑动脉瘤并非肿瘤,它是动脉管壁局限性异常扩大,看上去就像血管上长了一颗气球。它就像隐藏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出血,首次大概有30%患者死亡,若发生再次破裂,则死亡率可高达70%,即使预后较好的患者,仍有50%可能遗留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脑动脉瘤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50万新发脑动脉瘤病例,其中约10%-15%的患者因动脉瘤破裂导致致命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传统治疗手段如开颅夹闭术和普通支架+弹簧圈栓塞术虽能挽救生命,但存在创伤大、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缺点。如何以更微创、更安全的方式化解这一危机?近年来,随着密网支架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医疗领域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密网支架(Flow Diverter)作为第三代介入治疗器械,其设计理念颠覆了传统“填塞止血”的思维,转而通过“血流导向”重塑血管结构。这种由镍钛合金与铂金丝精密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支架丝直径仅30-50微米,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1/3,却能以每平方厘米超过200个网孔的密度构建起生命防线。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密网支架治疗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达85%以上,复发率低于5%,较传统疗法提升近40个百分点。
近日,青岛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神经介入外科主任任成涛专家团队为多名脑动脉瘤患者实施密网支架置入术,解除了脑动脉瘤破裂危及生命的风险,完美拆除了“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六十岁的李女士,体检发现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宽颈动脉瘤,欠规则,有出血危及生命的风险,任成涛主任团队经过充分评估,给予全身麻醉下密网支架置入术,用时不到半小时,顺利地解决了脑动脉瘤破裂危及生命的风险,患者术后第三天顺利出院。
七十余岁的张女士,外伤后行CTA检查意外发现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的宽颈动脉瘤,有多个子瘤,随时有破裂危及生命的可能,任成涛主任及团队经过术前评估,多学科会诊,给予全身麻醉下密网支架置入+弹簧圈栓塞术,完美的拆除了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目前集团已引进多种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能满足多种类型复杂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为患者手术安全提供了良好保障。颅内动脉瘤密网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集团神经介入外科的常规手术。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技术,这一神经介入领域的新技术新疗法,颠覆了传统的治疗理念。它不仅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从单纯的“填坑”提升为“重新铺路”,更实现了仅需一个针眼即可解决复杂问题的手术效果。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手术过程更加简单、快捷,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缩短了住院时间。无疑,这一创新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救治手段,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专家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常规行磁共振或CT脑血管成像筛查脑动脉瘤,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绝大多数未破裂动脉瘤都能通过介入技术早期治愈。文/李均雁 顾青青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05/06 15:29 / 青岛晚报
截至5月4日,青岛地铁假期累计客运量达824.21万人次,客流数据背后,不仅是城市脉搏的蓬勃跃动,更承载着千万人次的“畅达幸福”之旅,流淌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美好。
04/18 07:26 / 青岛日报
买解压玩具释放工作压力,下单购买虚拟商品获取精神愉悦,求旅游搭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取悦自己,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然而,在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乱象也不容忽视。
09:26 / 青岛日报
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积极构建圈内同城发展、济青‘双圈’联动发展、济青郑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这是不久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上作出的部署。
04/25 07:20 / 青岛日报
透过开幕式的精彩画面和推介,“爱达·魔都号”邮轮、奥帆中心《寻梦沧海》演艺等文旅场景,崂山风景区、青岛东方影都等文旅地标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