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随着“颜值经济”的蓬勃发展,医美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与此同时,相关消费纠纷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态势。近日,信网报道了一则某医美机构未告知消费者便欲注射隔夜肉毒素的事件。(详见《医美优惠暗藏“拼药”玄机 女子打除皱针遇“隔夜药”》)该行为不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更危及安全底线,暴露出行业监管存在盲区等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光子嫩肤、玻尿酸注射等轻医美到假体填充、面部线雕等手术项目,吸引众多求美者。在行业激烈竞争下,部分医美机构推出“1元体验”“599元3次除皱”等低价噱头引流,实则暗藏玄机。正如当事人赵女士所遭遇的,医美机构未履行告知义务,以“拼药才能让利”为由合理化违规操作,是在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掩盖自身不诚信的行为。
医疗美容关乎健康安全,任何药品的使用规范都不应因低价而打折。虽然实验室环境下药效可维持7天,但实际使用中无法确保无菌的操作环境,因此兰州生物明确规定药品开封后4小时内使用,并推荐单人单次使用,以保障用药安全,而涉事机构欲将前一晚开封的药品注射给消费者,明显与该药品的使用规定不符。
现实中,因操作不当导致热玛吉烫伤、割双眼皮后眼睛无法正常闭合等医疗事故频发,当事人不仅要承受“美容变毁容”的痛苦,还要面临维权难的困境,有磨骨失败者三年维权无果,更有受害者吸脂术后瘢痕增生被归咎于“个人体质”……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不断为行业敲响警钟。“健康”是美丽的基础,更是行业发展的立身之本。若医美机构一味将消费者的求美之心异化为牟利手段,可能导致信任危机,迫使消费者转向公立医疗机构,逐渐失去市场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从业者将消费者的正当维权污名化为“医闹”,这一现象既反映了行业对问题的回避,也揭示了不良的行业潜规则。事实上,这样的违规操作只是医美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贩卖“容貌焦虑”、伪造经营资质、将非专业人员包装成“专家”、滥用虚假案例诱导消费、刻意淡化医疗风险......由于医美产业链贯穿原料生产至终端销售全过程,并延伸至信息中介、技术培训及金融贷款等领域,各类市场主体行为复杂,违法违规形式多样,亟需构建公安、市场监管、卫健、税务、司法等多部门协同的综合治理体系。
对消费者而言,应当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若确有医美需求,要审慎考察医美机构的资质与口碑,充分了解项目风险及术后恢复情况,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留存完整消费凭证,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变美的诉求。
医美行业必须坚守消费者权益与医疗安全双重底线,通过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服务全流程的治理体系,推动行业回归医疗本质,确保求美者获得安全可靠的医美服务。
信网评论员 戴慧慧
[来源:信网 编辑:孙宝震]06/30 08:48 / 青岛晚报
政策调整后申请条件将大大放宽。单身申购保障性住房的,住房面积须在35.3平方米以下,两口之家、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的申购限制分别为70.6平方米、105.9平方米、141.2平方米,可以说是涵盖了大多数工薪收入家庭。
05/31 19:16 /
青岛市发布“漫游青青之岛,粽享端午时光——2025年端午佳节主题线路推荐”,涵盖滨海漫步、露营派对、康养生态、民俗文博、户外健身、光影休闲、非遗美食八大特色主题。
06/27 07:48 / 青岛日报
有关数据显示,青岛“谷子经济”近年来的年均增速达25%。“在初期阶段的门店经济之外,可以开发与电影产业、时尚产业的关联价值。
06/08 07:54 / 青岛日报
从最初单纯的生态绿地,到如今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活客厅”,公园的角色不断演变,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公共属性、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及适度商业化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