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西院急诊科,总有一个身影步履匆匆,声音轻柔却充满力量。她,就是西院区急诊科护士长刘国力。在急诊科这个与死神短兵相接的战场上,她用纤弱的肩膀和温暖的双手,带领护理团队不负生命的重托,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勇做生命的捍卫者
“急诊科里,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都不容浪费。”急诊科,是医院收治患者人数最多、病种繁杂、病情较重的科室之一。作为护士长,刘国力是急诊护理团队的核心与灵魂。在患者病情瞬息万变的关键时刻,她总能迅速作出判断,精准地调配人员和物资,实施准确的抢救措施,为患者的康复赢得宝贵的时间。
一次深夜,呼啸而至的救护车送来一位心脏骤停的患者。面对心电监护仪急促的警报声,刘国力迅速且镇定地发出一道道指令:“准备除颤仪!持续胸外按压,保持节奏!”
在她有条不紊地指令下,整个抢救分工明确、协作紧密。长达40分钟的高效抢救,她始终坚守在最前线,时刻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汗水湿透了她的工作服,手臂因长时间指导按压而酸痛不已,但她的眼神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最终,患者的心脏重新跳动,那一刻,刘国力紧绷的神经才得以放松,眼中满是欣慰。
深耕创面修复领域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中老年患者体表急慢性创面问题日益凸显。自2018年起,西院急诊科开展创面修复业务,刘国力带领护理团队全身心投入其中。
截瘫的赵女士因长期卧床,臀部出现严重破溃,辗转多家医院都未能得到妥善治疗。来到西院急诊科后,刘国力不仅为她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定期查看伤口、清创,还耐心地教患者和家属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其预防并发症。在刘国力团队的精心照料下,赵女士臀部的创面逐渐愈合,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赵女士家属激动地表示:“母亲住院的日子,护士长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让我们在艰难时刻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无陪护病房里的“临时家人”
2022年西院推行无陪护病房。刘国力带领急诊科护理团队率先响应,努力将科室打造成为充满温情的“生命驿站”。没有家属日夜陪护的走廊里,护士站的灯光下,永远有刘国力来回巡查的身影。
74岁的赵女士扶着轮椅,护送失能老伴住进无陪护病房时,指尖都在微微颤抖。
“他吃饭呛咳怎么办?夜里翻身谁来帮忙?”面对老人焦灼的追问,刘国力轻轻握住她发凉的双手,翻开随身携带的记录本:“您看,这是为大叔定制的护理方案,从每两小时翻身到流食温度控制,我们都标好了。”当天,刘国力带着经验丰富的护工来到病床前,手把手示范如何用软枕辅助老人调整睡姿,又反复叮嘱观察呛咳前兆的细节。
然而,当她在医院里将患者当作亲人般照料时,自己的家庭却成了被疏忽的角落。面对家人理解又心疼的眼神,她无数次承诺:“忙完这段时间就好好陪陪你们。”可科里的电话一响,她又义无反顾地冲向了医院。
她,立足品质,缔造完美,无论环境、技术、服务都力求一流,让入院患者每每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她,创优服务,追求真诚,提供人性化的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患者及家属时时处处感受到了无限亲情。 刘国力带领西院急诊科护理团队,视患者为亲人,用专业与温情编织更细密的生命守护网,让急诊科不仅是充满紧张抢救的地方,更成为传递温暖与希望的港湾。文/顾青青
[来源:信网 编辑:陈烛光]05/06 15:29 / 青岛晚报
截至5月4日,青岛地铁假期累计客运量达824.21万人次,客流数据背后,不仅是城市脉搏的蓬勃跃动,更承载着千万人次的“畅达幸福”之旅,流淌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美好。
04/18 07:26 / 青岛日报
买解压玩具释放工作压力,下单购买虚拟商品获取精神愉悦,求旅游搭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取悦自己,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然而,在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乱象也不容忽视。
09:26 / 青岛日报
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积极构建圈内同城发展、济青‘双圈’联动发展、济青郑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这是不久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上作出的部署。
04/25 07:20 / 青岛日报
透过开幕式的精彩画面和推介,“爱达·魔都号”邮轮、奥帆中心《寻梦沧海》演艺等文旅场景,崂山风景区、青岛东方影都等文旅地标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