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800个市级和美乡村竞发“美丽动能”
青岛推动和美乡村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三生三美”全方位发展,让“美丽环境”持续转化为“美丽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夏天的青岛乡村,美成了一幅画。
即墨区鳌角石村路旁的参天水杉绿意盎然,崂山区庙石村村民的门前小桥流水,平度市谭家夼村农户庭院的葡萄藤蔓攀满木架,莱西市前保驾山胶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里的党徽熠熠生辉……这一个个鲜活场景,正是青岛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青岛市立足“大都市带大乡村”市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2017年起,每年支持建设100个市级和美乡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和美乡村800个,省级和美乡村286个,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和美乡村竞展新姿。
“微整治”带动“精提升”
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美好生活的空间需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青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拓展,在整治过程中,给大自然“种绿”,为好生态“留白”,构建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宜居乡村格局,在提升村庄“颜值”、扮靓气质的同时,也留住了浓浓的美丽乡愁。
青山如黛、石巷通幽,红瓦掩映在绿树间,千余株古樱树枝繁叶茂——这是崂山区北宅街道大崂村的动人景致。厕所改造让卫生条件彻底改观,垃圾污水得到系统治理……曾经的村庄短板,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被一一补齐。环境的蝶变为产业发展筑牢基底,依托秀丽风光与百年樱桃种植传统,大崂村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樱桃采摘游年接待量节节攀升,“美丽环境”正持续转化为“美丽经济”。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青岛从群众最关心和生活急需入手,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发力。其间,接续实施了自2018年启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自2021年启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不断擦亮乡村“颜值”。因地制宜实行厕所粪污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同治同管,全域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层次解决困扰农村人居环境的问题。如今,青岛城乡环卫一体化基本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5%,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1.54%,210个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实现“颜值”逆袭。
环境整治的“青岛答卷”,不仅有基础工程的坚实支撑,更有小微空间的巧思点缀。
走进莱西市夏格庄镇刘家疃村,映入眼帘的是房前屋后遍布的墨绿色方块小苗圃,村支部书记刘世竹告诉记者,这是村庄着力打造的“共享苗圃园”。何为“共享苗圃园”?“以前,大家房前屋后都堆着各种东西且没有界限,非常杂乱,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后来我们找到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将这些地块整合起来,建成‘共享苗圃园’。通过建立‘全程托管+保底分红’运营机制,由村集体公司承担苗木管护,社会资本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开拓,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刘世竹如是说。结合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通过开展公共空间整治行动,村庄实现环境整治群众参与率提升至90%以上、绿化覆盖率突破50%,村庄公共空间美化绿化达1万平方米。
五微“共享场院”是青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创新打法”。通过打造共享场院、共享养殖场、共享菜(果、茶)园、共享苗圃园和共享花园,提升村庄的空间利用率和干净整洁程度,力求达到生态和效益“双提升”。
如今,全市已累计打造“小微公园”“共享场院”“共享苗圃”等1707处,从基础设施完善到小微空间焕彩,用实打实的整治成效,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项目化”服务“大民生”
夏夜的凉风轻拂,即墨区龙山街道西南泊村的文化广场灯火通明。晚7点刚过,广场上就已热闹起来:东边的活动区,阿姨们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西边的树荫里,几位老人摇着蒲扇闲话家常。“现在我们村可是大变样了。”正在跳广场舞的王大姐告诉记者,“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的,现在有了这么漂亮的广场,健身器材、儿童滑梯一应俱全。大伙儿吃完饭都爱来这儿,既活动筋骨,又能拉拉家常。”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22年,青岛市制定文件统筹推进农村路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八大行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提升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过程中,每年印发乡村建设行动任务清单,将和美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取暖改造等列入市办实事,提级调度督导。
比如,聚焦事关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的农村路网建设。在崂山区,通过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率的农村道路改造,带动了道路沿线乡村旅游、休闲采摘等业态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3年来,崂山区累计完成农村道路提质增效改造约93条61.15公里,农村公路优良率达到88.78%,中级路以上比例达到96.95%。过程中,结合全区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对部分农村道路进行重点打造,按照“一路一方案、一路一主题”的思路,先后打造“龙口柳岸”“麦窑慢游”等多条和美乡村主题道路,青山进村路、晓望南进村路等农村道路结合周边景区配套需求开展了景观、功能同步提升,成为吸引游客观光打卡的“网红路”。
今年是八大行动的收官之年。目前,农村路网结构相对完善,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超1.2万公里;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自来水普及率达99.8%;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便捷化水平明显提升,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行政村全覆盖,97.8%的村庄建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的生活条件。
“聚民力”共绘“和谐景”
如何让“看客”变“主角”,让广大农村居民成为村庄和美环境的“守望者”?青岛各村镇也有“创新打法”。
在即墨区龙泉街道,“幸福积分制”正引发蝴蝶效应。村民参与“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行动可获积分,凭积分兑换粮油等生活用品。“上月我家卫生评分第一,换了3提纸巾。”村民刘爱珍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积分排行。该制度推行后,环境治理农户参与率从45%跃升至92%,让村民在参与环境治理的同时获得实惠。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是对乡村由“扮靓颜值”转变为“内外兼修”的更高要求,体现的是乡村治理效能的跨级提升。
在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村两委以“147”议事协商工作法打造和谐乡村。所谓“147”,就是“一会为主、四事归位、七步协商”,即将每月定期召开的村民议事会作为村内大事的主要协商和决策途径,将大事要事、小事琐事、急事难事、家事私事分类处理,村民议事会从议题收集到结果公示共七步流程。2024年,沟东新村凭借这一创新实践获评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
在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祝家庄村,村党支部利用茶馆拉近村民间的关系、开展村内工作。村“两委”带领乡亲们合力复原村内古迹“霜洁冰清”碑后,设立了公益茶馆供村民学习、休憩,茶馆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村民社交、议事的场合,村“两委”也在茶馆宣讲政策、调解纠纷,乡亲们自发参与茶馆运营管理、轮流提供茶水,村民凝聚力显著提高。
当前,治理有效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青岛徐徐展开。近年来,青岛市大抓基层党建,以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保障乡村各项建设工作,统筹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
“乡村美”带动“产业兴”
落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青岛市统筹资源规划建设和美乡村,推动农村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三生三美”全方位发展,实现从“和美乡村”到“美丽经济”的升级。
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贵空间,村容村貌提升后,乡村就具备了“消费场域”的基础。此时,“沉睡”的庞大闲置农房资源有待在乡村振兴中被“唤醒”。
在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从和美乡村群落如火如荼建设,到乡村振兴片区蝶变升级,当地已成为近郊游的好去处。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当地打造了乡村乐园、民宿、餐饮等业态,闲置的农房资源被重视。
围绕盘活闲置农房资源,街道在达尼村开展集体统一收储闲置房屋试点,采用“农户+企业+强村共富公司”的方式,签订合作协议,实行统一托管收储、统一对接市场、统一开展经营的“三统一”盘活举措,已盘活闲置宅基地68处,带动农民年增收46万元,实现资产增值与农民增收“双赢”。
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青岛在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基础上,将闲置农房盘活与村庄整治、产业发展结合,通过“社会资本+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乡村民宿等,已盘活闲置农房2300余宗,带动增收4500余万元。
走进莱西市水集街道谭彪庄村,迎面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宽敞平坦的乡间道路,绿意盎然的街边树木……近年来,谭彪庄村抓住和美乡村建设机遇,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完成村庄各主道小巷路面硬化、道路两旁及房前屋后绿化、道路和文化广场亮化等民生工程,实现了村中房前有景、屋后有林、行路有荫,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村庄“变美”后,村集体开始谋划“增收之道”。通过流转60亩土地建14个现代化冬暖大棚,成立蔬菜合作社吸纳130户村民,培育出“谭彪庄黄瓜”这一特色农产品。如今,村庄年总产值破1200万元,大棚种植户年总收入800万元,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实现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双提升”。
这是青岛以和美乡村建设赋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实例。在青岛,依托村庄基础设施升级,完善道路、仓储物流等配套,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的软硬件“装备”,伴随着农品加工销售链条的打通延伸,乡村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全市累计认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3个,“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连续6年跻身全国十强。
“2025年,我们将实施100个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100个市级和美乡村建设‘双百攻坚’,在‘共享场院’、农业废弃物处置、群众参与机制三方面创新突破,持续营造干净整洁有序村容环境,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收官战,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擦亮齐鲁样板先行区的美丽底色。”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青岛和美乡村建设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和美乡村800个,省级和美乡村286个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5%,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1.54%,210个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实现“颜值”逆袭
●累计打造“小微公园”“共享场院”“共享苗圃”等1707处
●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超1.2万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99.8%,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行政村全覆盖,97.8%的村庄建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通过“社会资本+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乡村民宿等,已盘活闲置农房2300余宗,带动增收4500余万元
●累计认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3个,“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连续6年跻身全国十强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08/05 07:35 / 青岛早报
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鲨,昨日上午出现在西海岸新区竹岔岛附近海域,被众多钓友目击并拍下视频。当看到鲸鲨从面前慢慢游过,钓友们都惊呆了,反应过来后赶紧收竿,纷纷发出惊叹声。
07/29 09:00 / 青岛日报
曾经,国棉六厂内纺织车间机器轰鸣;如今,这里创意浪潮澎湃翻涌。在这里,历史与未来共鸣,文化与创意共舞,一座城市文化新地标正蓄势待发。
08/01 07:44 / 人民日报
多地网友反映,一些家长早上把放暑假的孩子送到图书馆,中午给孩子点一份外卖,下班后再来接。一些年龄小的孩子因缺乏看管,喧哗吵闹,相互追逐,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