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信号山:打卡青岛晚霞不用指定坐标 观城市美景何须非上天桥?

2025/08/14 14:42 信网

阅读:

8月12日的沧安路天桥人满为患(来源:视频截图 小红书用户@Kakii 摄)

暮色中的青岛环湾路一处人行天桥,数百手机争相捕捉天边晚霞,三脚架在人群缝隙里寸土必争。近日,青岛海上日落晚霞频繁刷屏,曾鲜有人关注的沧安路天桥,如今因“绝美晚霞观景点”标签爆火。金茂湾、云上观海等昔日冷清地标也如法炮制,仿佛一夜之间被人群塞满。有网友愕然:此地也能成“网红”?

网络标签如同号令,让这些地方瞬间涌入远超承载能力的人潮,使城市空间与生活秩序陷入混乱:道路被乱停车辆堵塞,公共空间秩序混乱,宁静社区变嘈杂市场,附近居民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更为无奈的是,商业化气息也往往随之而来。这些本非景区的延伸,有时像一层挥之不去的薄雾,模糊了风景的本真面貌。

云上观海也“沦陷”了(来源:小红书用户@小乔 Cherry 摄)

从沧安路天桥到金茂湾、云上观海,再到早已人满为患的小麦岛、琴屿路,这样的场景在青岛已屡见不鲜。青岛多少居民日常遛弯的后花园,如今常被人戏称“容有一亿人”。这令人不禁困惑:同一片海天之间,为何万千目光只聚焦于被流量“钦定”的几处坐标?

究其根源,这些现象背后是同一套逻辑:流量即正义。正因如此,昨天还默默无闻的风景,一夜之间就能成为必须“朝圣”的景点。现如今,社交媒体制造的景观比真实更具吸引力。许多人将“发现”之权拱手让渡于算法推送,习惯了“拿来主义”,只知被动接受信息投喂,最终逐步丧失了主动寻找美的意识。当所有目光都被导向同一处“机位”,打卡便沦为机械复制,旅行的灵魂也随之悄然消逝。

青岛的美,岂能被几座天桥或平台所圈定?真正的城市之美,向来如星辰般散落于寻常巷陌之间。八大关清晨薄雾缭绕的静谧小径,老城区光影斑驳的红瓦屋顶,鲁迅公园礁石旁无人惊扰的浪花低语,太平角沿线不经意间望见的海天相接……这些风景无需门票,也无需人潮簇拥,只待有心人放慢脚步,用心感受。未被标签化的风景,才是城市最真实丰满的生命肌理。青岛的宝藏美景从不匮乏,匮乏的或许是人们挣脱流量引力、自主探索的那份心。

当打卡式旅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城市丰富的景观层次便在被压缩。社交媒体本应成为发现美的窗口,结果却无形中设定了审美的标准模板,仿佛晚霞只有配上天桥才算完美,咖啡杯不印着“青岛”便失了味道。人们过度依赖他人预设的“标准答案”,渐渐淡忘了旅行最珍贵的本质:应该是在漫步中与城市不期而遇的悸动,是凭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解读并最终与一方水土建立独特联结的过程。

青岛之美,深藏于那些未被喧嚣惊扰的角落,等待更多人去发现、去深读。它可能在清晨菜市的烟火气中,在午后一条梧桐成荫的斜坡上,甚至只是从咖啡馆望出去的一个瞬间。当人们学会放慢脚步,抬起头,让目光从手机屏幕移向真实的街巷与天际,城市便会慷慨地敞开无数扇隐秘的窗口。

若我们依然如提线木偶般追逐热点,青岛处处美景便可能沦为千篇一律的布景板,那将是多么的可惜。发现美的能力,永远植根于一颗不盲从、愿探寻的心。唯有挣脱标准化的流量滤镜,我们才能重新拥抱城市永不重复的日常诗意,让每一次注视都成为独一无二的风景。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赵晓珊]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
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青岛话题

青岛海域惊现“巨无霸” 鲸鲨身躯庞大但性格温顺

08/05 07:35 / 青岛早报

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鲨,昨日上午出现在西海岸新区竹岔岛附近海域,被众多钓友目击并拍下视频。当看到鲸鲨从面前慢慢游过,钓友们都惊呆了,反应过来后赶紧收竿,纷纷发出惊叹声。

城市文化新地标蓄势待发 青岛人记忆中的国棉六厂即将焕新

07/29 09:00 / 青岛日报

曾经,国棉六厂内纺织车间机器轰鸣;如今,这里创意浪潮澎湃翻涌。在这里,历史与未来共鸣,文化与创意共舞,一座城市文化新地标正蓄势待发。

深度报道

《人民日报》关注青岛:一张信息网 兜牢健康保障底线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

《人民日报》关注青岛:美食+赛事 带动消费热

08/08 08:21 / 人民日报

在金沙滩,西海岸新区首届沙滩排球邀请赛同期举办。300余名运动员在沙滩上展开力量与技巧的竞技,比拼激烈,喝彩不断。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