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山东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

2025/08/31 19:13

阅读:

原标题:山东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

记者 毛鑫鑫

在山东,餐桌菜品离不开大海的馈赠:日照三文鱼、烟台鲍鱼、胶东刺参、乳山牡蛎……

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山东纵深推进“蓝色粮仓”建设,202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5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4904亿元。

人们可能想不到,许多海味早已不单是来自传统捕捞或养殖,而是产自一片片精心打造的海上牧场——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在合适的海域里建起“生态圈”,对鱼、虾、贝、藻等进行“放养”。

从“捕鱼”“养鱼”转向“牧鱼”,山东迈出坚实步伐。

在荣成市的一处海上牧场,海水的上层养殖着海带、裙带菜、龙须菜等藻类;中层养殖牡蛎、扇贝等贝类;底层投放人工鱼礁、相当于搭建起一个“家”,养殖着鱼类、海参等。这样的立体养殖模式,利用养殖海域水体空间,相较于传统养殖模式,亩均收益提升30%以上。

当近海渔业稳步发展,山东的目光又投向了更广阔的深蓝。

在青岛,今年4月交付运营的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将海上牧场升级为“移动渔场”。它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升级版,船长244.9米、型宽45米、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鲑鳟鱼、黄条鰤等名优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向深远海进军的过程中,山东探索发展深远海养殖方式,形成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深远海养殖路径和模式。全省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800余个,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37台(套),养殖水体达400万立方米,“国信”“经海”等系列首创型项目为全国发展深远海养殖探索经验。

要让这片“深海沃土”实现丰产优质,光有“好房子”还不够,还需要“好种子”——正如陆地种植离不开优良作物品种,深远海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依赖于水产良种。

山东建设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7家、居全国首位。省级遴选26家水产种业领军企业、30个科研团队、70家苗种繁育企业形成育种联合体,围绕牡蛎、海参、扇贝、对虾、海水鱼等重点产业,开展种业创新攻坚,培育抗逆、抗病、高产的优质新品种。截至目前,以山东科研院所或企业为主培育的65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全国的21%。

若说种业创新解决“好鱼从哪来”的问题,那么精深加工则回答“好鱼如何更值钱”的问题。从“鲜货直供”到“多元加工”,从“初级产品”到“高附加值商品”,山东正以加工产业为纽带,让“蓝色粮仓”的价值实现倍增。

小小牡蛎,价值能有几何?乳山牡蛎养殖海域面积达60万亩,年产量50万吨,鲜牡蛎销售去向中加工厂占65%、市场销售占30%、电商销售占5%,当地加工企业研发生产的单冻牡蛎肉、半壳牡蛎、牡蛎肽、牡蛎精华素等多种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这样一条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牡蛎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

以加工促增值、以产业谋长远,山东正以产业链思维,释放“蓝色粮仓”潜力。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赵晓珊]

青岛话题

青岛王哥庄港东渔码头上演海鲜盛宴 第一网收获超千斤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青岛市文明办发出《“相约七夕 幸福相伴”文明婚俗倡议书》

08/28 21:18 / 观海新闻

27日,市文明办发出《“相约七夕 幸福相伴”文明婚俗倡议书》,号召市民从自身做起,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共筑文明婚姻幸福基石,共享和谐美好幸福生活。

深度报道

《人民日报》关注青岛:一张信息网 兜牢健康保障底线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

《人民日报》关注青岛:美食+赛事 带动消费热

08/08 08:21 / 人民日报

在金沙滩,西海岸新区首届沙滩排球邀请赛同期举办。300余名运动员在沙滩上展开力量与技巧的竞技,比拼激烈,喝彩不断。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