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行进中国丨黄河边,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

2025/11/16 17:54

阅读:

原标题:行进中国丨黄河边,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

“我们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景区,游客越来越多了!”

凉风拂过芦苇荡,惊起几只白鹭。湿地深处,山东淄博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的付大姐稳稳立于船头,面对满船游客,语气里满是自豪。“十多年前,我们村还是省级贫困村,靠种稻打鱼勉强糊口。谁能想到,现在我能当上游船售票员,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来回三四十趟。”

蓑衣樊村,这个明末清初因樊姓人家定居并以编织蓑衣闻名的村庄,因多次遭受黄河水侵袭,产生了大片盐碱地,村民只能靠种稻打鱼为生,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增收途径有限,一度陷入发展困境。

转机始于土地流转与产业结构调整。2020年4月,村“两委”成员带头村民积极参与,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加入村里的‘旅游专业合作社’和‘文化旅游公司’,积极助力推动‘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村民变成了股东,每年都有分红呢。”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司国营介绍。

目前,全村1570亩土地实现了流转,进行了规模化经营,形成了稻田养蟹和藕池养虾的立体种养产业,凭借独特口感,大米单价得以提升,再加上每亩5000元左右的螃蟹收益,产出效益较流转前提高了近3倍。

“我们村现在有超过90%的村民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行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0.8万元提高到2024年3万元。”司国营说着,脸上漾起了笑容。

付大姐每日所乘坐的游船,悠然往返于蓑衣樊村和淄博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以下简称天鹅湖国际慢城)之间。作为曾经的黄河泄洪区,如今,天鹅湖国际慢城也通过湿地生态修复,恢复了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85%。

“快看,那片芦苇秆上的鸟!”顺着讲解员指引的方向,游客们凝神屏息,见到了难得一见的震旦鸦雀。它体型小巧玲珑,羽色棕褐相间,喙部尖细如钩,因其珍稀程度被誉为“鸟中大熊猫”。讲解员介绍道:“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水质稍有欠佳、芦苇长势不够茂密,便难觅其踪。”

然而,在天鹅湖国际慢城,澄澈的水域里小鱼游弋、微生物繁盛,已吸引了50多只震旦鸦雀在此“定居”,它们在芦苇荡里筑巢、觅食,与200多种鸟类共舞长空。能留住这些挑剔的“贵客”,全靠当地实打实的生态底气。

这片湿地更是座“自然课堂”。据介绍,作为省级中小学研学基地,这里已累计接待15万人次师生。一系列深挖黄河文化与湿地生态的课程让知识变得鲜活:孩子们趴在观鸟台写观察笔记,在芦苇丛旁辨认不同鸟类的羽毛,在生态实验室里探究“湿地净化水质”的奥秘。当孩子们的小手轻抚过芦苇叶,抬头望见震旦鸦雀的身影,生态保护的种子便已在他们心中悄悄扎了根。

从昔日的盐碱滩、贫困村,到今日的生态明珠、旅游热土,蓑衣樊村与天鹅湖国际慢城的变迁,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不仅重塑了乡村面貌,拓宽了百姓的致富路,更守护了宝贵的生物多样性,传承着深厚的黄河文化,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郑昕桥)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编辑:李源菁]

青岛话题

百人共拉一张网 2025灵山湾拉网节在西海岸新区热闹开场

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青岛王哥庄港东渔码头上演海鲜盛宴 第一网收获超千斤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深度报道

发力新消费 青岛历史城区“老字号”焕发“年轻态”

10/31 07:17 / 青岛日报

“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在这句老青岛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中,可以窥见中山路昔日的繁华商业面貌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青岛通过城市更新 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10/14 08:41 / 青岛日报

西海岸新区龙湾崖社区成功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约500亩,加速新型产业导入,蝶变为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目前,区域内已成功引进配套项目30余个。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