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走近青岛当代时传祥 越来越多90后加入“掏粪工”

2021/06/22 09:58

阅读:

原标题:“90后大学生”子承父业从吃不下饭到要干一辈子

“咱要一人嫌脏,就会千人受脏,咱一人嫌臭,就会百家闻臭……”数十年前,掏粪工人时传祥成为大家敬仰的全国劳模。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掏粪工”是什么样的?近日,记者走进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走近当代的“掏粪工队伍”,见证他们的辛苦的同时,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掏粪工”里,不仅有不怕脏累的90后,也有身怀“掏粪”绝技、手持国家专利的精英。

 (来源:半岛都市报)

“座驾”全球领先,也离不开人力

“快走,有活了。”6月16日8时30分,1990年出生的王俊刚刚来到位于麦岛路的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上班,就接到了同事下达的“调度令”,他迅速冲上一辆世界最先进的联合疏通车,和同事一起赶赴堵点。据介绍,当天,有南京路附近居民反映,家里下水不畅,污水都冒出来了。居民的反映就是命令,王俊和同事们先是查看了管道走向,然后打开冒溢处上下游管道的古力井,挨个排查,寻找堵点。

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候,堵点终于找到了!王俊和同事们一起,借助疏通车,把管道里的污水抽了出来。借助于科技的力量,一会儿,管道便疏通了。看着管道里的污水畅快地流淌,王俊和同事们松了一口气。附近围观的居民也向他们伸出了大拇指。

疏通还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任务更加繁重。王俊和同事们顾不上休息,把冒溢出的污水用高压水冲洗干净,接着清理了井内淤积的砂石。他们推测,这是附近一处工程在施工时不注意,致使大量砂石掉入井内造成了堵塞。最后的活要依靠人力了,王俊和同事们分工协作,一点一点地清理井内的砂石,按照规定,清理楼院时脏物不能落地,他们先把砂石清理到小推车上,再用小推车将砂石、碎砖推到清脏车上,拉回公司统一处理。

蹚着污水干活“习以为常”

忙活了两个小时,大家累得满头大汗。本来以为可以休息一下了,可他们又接到新的任务,要去云霄路大院进行日常管道巡查。

马不停蹄。大家又来到云霄路大院里,这个地方比较特殊,附近有很多饭店,而居民楼院和饭店共用一个下水管网。此前,这处楼院经常发生堵塞,半年前,这里借着楼院改造之机,更换了下水管网,此次,分公司经理张永胜带领大家前来进行日常巡查。他们打开井盖发现,井口有一些大油,如果不及时清理,这里就可能发生堵塞,借用于疏通车,很快就把管道堵塞隐患清除了。

“我们干的就是这种活,现在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提起这份工作,工人们说,他们最忙的时候就是夏天,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尤其是老式居民小区附近的古力井,一旦发生冒溢,混杂着粪水的污水横流,他们就要穿着水鞋雨裤、趟着污水干活。

清污用上先进疏通神器

下午2时许,记者又跟随排水工人来到了燕儿岛路与漳州二路路口附近。这附近也有不少饭店,下水管道里最不缺“油水”,容易发生沉积。排水工人开着疏通神器“小凯撒”,快速地来到一处井盖前边停下。“小凯撒”是工作人员的俗称,这是一辆世界最先进的联合疏通车,专门用来给管道清沙除油。

“小凯撒”有两部分功能,一部分通过高压水枪对管道进行冲刷,将管道内淤积的污泥、垃圾及石块冲刷到下游检查井。另外一部分功能就是,强力的吸管以及抓斗工具,将井内的垃圾抽上来。两条管道都很长,两三名工人合力才将管子放进下水管道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一堆堆砂石从井里被吸上来。进入管道后,砂石直接被送进了车里,方便又高效。

“小凯撒”虽然好用,很多时候还是少不了人工操作。工人说,有时候井内会有一些大的石块,根本吸不上来。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抓斗工具,将下边的石块捞出来。如果重量特别大的话,还需要人工下去搬。

在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一共有9个泵站,这些泵站的作用就是将污水进行过滤,将垃圾和污水相分离,分离出来的垃圾在这里被清运走,剩余的污水通过管网排往污水处理厂。

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东海路泵站。早在1994年,这里就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告别了以往穿皮裤进入粪池清淤的日子。但是,现在仍有一些工作需要人工来完成。记者来到这处泵站时,恰巧看到56岁的曾先生站在脏箱里,踩踏已经分离、挤干污水的垃圾,防止它们从脏箱里掉落。记者靠近几秒钟,就被熏出眼泪。而近距离接触这些垃圾的曾先生,对这些早已习惯了。

张永胜 从业33年,从锹挖手推到智力创新

张永胜是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经理。先后获得“山东省建设系统创新能手”“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山东省住建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

1988年,18岁的张永胜来到了青岛污水处理厂的泵站,从此一干就是33年。33年,张永胜见证了青岛排水处理的变化。他至今都记得刚去污水处理厂工作那会,每天都是跟“粪水”打交道。张永胜说,当时的工作,称为“掏粪工”也差不多。尤其是到了夏天,各类污水经过发酵,远距离就感到恶心。垃圾经过发酵以后,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他们下池子“清粪”,都是人工用铁锹放到小推车上,然后堆到一个地方晾晒。张永胜说,回到家以后,身上的臭味都散不了,走亲串友都不方便。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于排水工作十分认可。以前在别人眼里,这是没有人愿意干的脏活、累活。而现在,排水管理这活,还要动智。不管从事什么岗位,张永胜始终坚持做一个“智力劳动者”。在维修岗位工作期间,他发挥技术特长、总结值班经验,主动请缨改造重要项目,累计节约经费140余万元。他还针对水泵泵站运行规律,总结了一套“张永胜泵站节电操作口诀”等,获得市总工会创新成果二等奖。经过30多年的工作经验,张永胜摸清了市内2904公里市政排水管线和119280个雨污水检查井,他成了公认的“排水活地图”。

马建平 成立“大师工作室”,成功申报国家专利

在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有一间工作室以分公司副经理马建平的名字命名,叫马建平技能大师工作室,“掏粪提高工作效率就靠它了。”这里承担着“掏粪”技能培训的重大任务。

马建平,现为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副经理,2000年参加排水工作,先后担任团岛污水处理厂维修车间维修班班长、第四排水工区泵站管理员,多次被评为局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等。

2018年,还是一线工人的马建平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用机器来洗刷疏通管道的时候,管道壁上有些坚硬的东西清洗不到,就需要工人来回拖拽,费时费力。马建平就想,能否对下水管道冲刷设备进行改进,不仅冲刷力度大,还能方便调节?

马建平是一个善于钻研的人,说干就干。上班的时间忙,他就利用下班的时间去泡图书馆找资料,跟老师傅交流。连续几个月的时间,几乎下了班就往资料室或者单位的设备室里跑。最终,产品通过前期设计测试。

2019年,该项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在国内排水管道疏通领域得到有效适用和推广。使用这些疏通枪头,极大地提高了现有疏通车疏通性能和效率,降低了管网维护费用。不仅如此,他还带领职工潜心钻研,研发远程水位监视报警系统,将排水设施的堵塞冒溢及时有效地提前发现和暗渠排污口实时监测成为可能。

时秉强 大学生子承父业,年青人越来越多

在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有一位特殊的90后“掏粪工”,他就是时秉强。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和父亲时乃祥是同事。

时秉强在一线从事管道养护工作,是一名抢险车辆驾驶员。而父亲,是清运班的班长,主要负责开吊车装车,进行泵站的清脏工作。父亲时乃祥26年前当兵转业后,就来到了当时的排水管理处工作。此时,时秉强刚刚3岁。

在时秉强的记忆里,雨季防汛时是父亲最忙的时候。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也因此很心疼父亲。2010年,时秉强从青科大经贸专业专科毕业后,先后换过三四份工作。2017年,正好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公开招聘。父亲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鼓励他报名,“当时觉得这份工作虽然挺脏挺累,但也挺稳定,也算是子承父业。”

虽然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去单位,看过父亲工作的场景,但直到自己真正从事这一工作,才有了真切的体验。“味道太大了,刚开始干一点活就会恶心,甚至饭也吃不下。”父亲时乃祥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而时秉强则做好了在排水一线工作一辈子的准备。“这份工作虽然脏一些,但每当居民向我们表达谢意的时候,我便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记者了解到,如今在青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新时代的“掏粪工”队伍。以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为例,92名“掏粪工”里,90后有10人,80后有20余人。

■记者手记 时代变了,工具变了 为民服务永不变

在我们的心目中,传统的掏粪工是这样的:他们手持粪勺,肩挑粪桶,走街串巷,通过最原始的方式,用肩挑手抬将粪便从老城区的居民家里清运出来。

现在时代变了,掏粪工已经不再是以往的模样。他们用上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联合疏通车,队伍成员也不再只是“没文化的人”,而是加入了很多年轻的血液,其中不乏90后,以及高学历、手持国家专利的精英。

时代变了,他们变了,但为民服务的精神永不变。

排水系统的工作,很多市民平时基本上遇不到。他们去路上疏通管道,都是选择在夜晚交通流量小的时候;外面狂风暴雨,市民纷纷往家里奔的时候;他们24小时待命,在风里雨里巡查排水……

他们的工作,对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而言,都非常重要。一些楼院的下水道堵了,污水肆意横流,小区里臭味难闻。市民焦急万分的时候,总能看到排水工人的身影。有时候井里掉落了石块,在机器无法使用的时候,排水工人都是人工开挖,疏通管道。干活的时候,被溅一身脏水是常事。

每个夏天汛期到来,他们都需要时刻待命。外边雨越大,他们越要去更多的地方巡逻,打开雨水井盖,保障排水畅通。夏天酷暑,冬日严寒。排水畅通的工作,一刻都不能停止。采访过程中,让我们倍感惊喜的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乐于奉献又不甘平庸,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在排水一线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了一幕幕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在不同的岗位上,每一位排水工作人员,用他们螺丝钉般的干劲,创造着一个个奇迹。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有不少人成为了劳模,带领着更多人兢兢业业地工作。

他们“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洁”,他们凭借着奉献和敬业精神,弄脏了自己,却洁净了城市。

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正是他们在背后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们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他们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姜瑞胜 孙桂东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陈烛光]

青岛话题

好吃又好玩 青岛历史城区打造“餐饮+”多元消费体验

10:19 / 青岛日报

日前,记者在探访时发现,相对商业综合体而言,在历史街区这个开放型消费场景中,餐饮业态布局的比重正越来越大。

青岛职业潜水员一年打捞上百件贵重物品 高收益有高风险

04/18 08:37 / 半岛都市报

三年前掉河里的金戒指捞上来了,这条热搜让职业水底“摸金”走进大众视野。4月17日,记者联系到一个职业打捞团队,揭秘鲜为人知的行业故事。

深度报道

规划路迟迟不建、在建路交付延期 家门口小路何时畅通

13:45 / 青岛日报

近年来,青岛一批主次干道相继施工、通车,不仅扩充了城市的“体量”,也提升了发展速度,但市民家门口的部分规划小路、短路长期停工、工期拖延,成了“口头路”“拖延路”“烂尾路”,每日都在影响着群众出行,不容小视。

青岛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热议消防安全治理

04/18 07:44 / 青岛日报

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威胁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之一,也是公共安全治理领域的焦点问题。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