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雪龙”号停靠青岛 记者登船探秘中国最大极地考察船

2024/04/11 17:54

阅读:

原标题:记者登船探秘我国最大极地考察船

4月10日,在青岛奥帆基地码头举行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返航暨“雪龙”号青岛公众开放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记者了解到,“雪龙”号4月11日至13日将停靠奥帆中心海上剧场前广场,面向公众开放参观。此次返航开放日活动引发青岛公众热烈关注,早在4月6日,线上免费预约通道开启仅2分钟,参观票便“秒空”。“雪龙”号有何魅力,此次南极考察有哪些亮点成果?极地考察跟青岛有着怎样的渊源?记者登船进行了探访。

三次改造升级,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雪龙”号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目前已先后26次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作为我国专门从事南北极科学考察的破冰船,它为南北极大洋调查提供科考平台,并担负着运送我国南北极考察队员和考察站补给物资的任务。记者在船上看到,这艘巨轮内部,除了面积约570㎡的实验室,餐厅、医务室、电梯等配套设施也是一应俱全,为考察队员们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完善保障。同时,船上还设有停机坪,供直升机起降,满足不具备停靠条件时,对各南极考察站的物资运输补给、人员转移等任务。

据了解,“雪龙”号于1993年从乌克兰赫尔松船厂购进后,经过了三次改造,除更换了主机、发电机组、锅炉等重要机械设备,还更新了船舶防污染装置,提高了动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性能,满足了最新的环保要求。如今,虽然已经步入“而立之年”,但在性能方面可以说“活力满满”。例如,“雪龙”号科考实验室具备走航自动化观测、综合海洋调查观测、考察作业机械化和数据共享网络化的科学调查能力。可支撑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地球化学、大气化学和海冰的实时观测及采样作业,保障南北极大洋科学考察任务。

“南极航行有很多风险。例如,要穿越西风带,还要随时应对能见度等气候因素。此外,极区航行有很多冰山,并且在水面之下存在不可预知的形状。这些对于破冰船来说都是比较大的考验。”此次是张旭德以“雪龙”号船长身份首航南极,同时也是他第11次执行赴南极航行任务。在他看来,随着国家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反映在航行上,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气象保障等软件实力,都更加完善,航行风险不断降低,安全性大大提升。

依托考察船提供的强大平台支撑,此次南极考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据悉,考察开展了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完成冰-海-基岩相互作用和冰下地质两个重大国际合作科考项目,成功钻穿了545米厚的冰层及冰岩夹层,获取连续冰芯样品,并且继续向下成功钻取了宝贵的0.48米基岩样本,为探究该区域南极冰盖接地带冰-海-基岩相互作用填补了关键数据空白,支撑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

争分夺秒考察,青岛科考“搭档”随船出行仨月

此次考察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历时5个多月,总航程8.1万余海里,是在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开展的一次重要考察,期间开展的各项科研项目也备受关注。据悉,考察期间,通过船、站运行保障支撑合计完成38个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五大类”科研项目,数量较上一年度提升52%。研究内容涉及极地海洋、极地生物圈、极地土壤与岩石圈、极地冰冻圈、极地观测探测等。

值得关注的是,40年里,青岛先后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员奔赴南极,为南极科考贡献力量。在此次考察中,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王新良博士和赵云霞博士组成“搭档”,从2024年1月上旬,到3月下旬,历时近三个月随船执行科研任务。

对于王新良来说,这是他第九次来到南极考察任务,同时也是他第三次跟随“雪龙”号出发。据介绍,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南极磷虾,一种具有优质蛋白的南极地区关键物种。研究集中在南极主要的几个海域,通过对南极磷虾资源、磷虾种群状况、资源分布情况、气候变化下南大洋的生物种群变化开展调查,为可持续利用磷虾提供更多数据支撑。

“极地科学考察时间紧,现场作业也是争分夺秒,几乎每天都是满满的任务量,差不多每天只能休息3~4个小时。”虽然任务繁重,但是王新良乐在其中,因为每一次南极考察,都能感受到国家对极地保护的高度重视,感受到我国极地调查技术越来越先进,这让科研工作者们的探索有了强大后盾和支撑。

跟王新良不同,此次是赵云霞博士首次以考察队员的身份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企鹅、鲸鱼、海鸟、海豹……这些美丽的南极生物,以及此次科研经历让她印象深刻,“认识南极、利用南极、保护南极,这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通过此次开放日活动,我们也希望把我们的见闻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了解南极的生态保护意义,从自我做起,减少海洋垃圾,为更好的南极生态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渊源深厚,青岛特产曾是“御寒装备”

青岛与极地科考渊源深厚,早在1986年,我国第一艘极地考察船“极地号”就曾载着第三次南极科考队员在青岛港拔锚启航,历时199天,顺利完成科考任务,安全返抵青岛。

不止如此,极地考察与青岛海洋企业的发展也有着不解之缘。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青岛出产的琅琊台酒曾助力南极考察队员征服南极的任务。“为了应对南极严寒环境,白酒主要是作为队员们的御寒用品。”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品牌经理刘云红告诉记者,1986年,考察船从青岛大港出发,需要供应50箱琅琊台酒,为了支援南极考察,酒厂提前缩紧其他供应,给考察队留出50箱酒,在出发当天送到船上,圆满完成任务,物资供应从1986年到1989年,年年如此。而为了表达对酒企的感谢,南极科考队还曾向琅琊台集团赠送了两面锦旗。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好 图/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刘文(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戴慧慧]

青岛话题

5月1日12时青岛进入海洋伏季休渔期 多数渔船已回港

07:35 / 青岛早报

休渔期,岛城水产批发市场将迎来冷冻海鲜的销售旺季,青岛本地的蛤蜊、海蛎子、螃蟹、对虾等养殖类海鲜将继续满足市民的需求。

青岛中山公园郁金香遭遇“采花大盗” 园方:已报警,呼吁文明赏花

04/28 07:42 / 青岛新闻网

记者在现场凑近观察发现,有的郁金香被掐断,只剩下根茎笔直地竖在花坛中。“我们加强了巡查力度,如果出现不文明赏花的现象会及时制止。”一位现场的安保人员说。

深度报道

“海军之城”青岛:直挂云帆济沧海 而今迈步向深蓝

04/23 21:15 / 青岛早报

作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海防重镇,青岛见证着人民海军奋勇前行的光辉历程。战舰与城市血脉相连,海军与青岛同频共振,青岛军民同呼吸、共命运。沧海奔流,浪潮翻涌,全城侧耳倾听深藏在阵阵涛声中的热血海军魂、赤诚报国心。

规划路迟迟不建、在建路交付延期 家门口小路何时畅通

04/19 13:45 / 青岛日报

近年来,青岛一批主次干道相继施工、通车,不仅扩充了城市的“体量”,也提升了发展速度,但市民家门口的部分规划小路、短路长期停工、工期拖延,成了“口头路”“拖延路”“烂尾路”,每日都在影响着群众出行,不容小视。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