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老字号重聚、新业态集结,青岛历史城区刮起“时尚风”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和李学娟追忆目光交错的,是无数年轻而兴奋的脸庞。他们或手提袋装啤酒,穿梭于百年街巷,和街头演艺不期而遇;或流连于文创店铺,精心挑选城市限定明信片等“社交货币”,沉浸于这场复古又新潮的城市派对。
这一刻的历史城区,老居民回忆沉淀下文化根脉,年轻人的欢腾激荡出历史新生。
其实,近年来,城市更新浪潮在全国持续推进,不少城市发力老城复兴,探索既承载历史底蕴又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更新模式,涌现出上海梧桐区、成都宽窄巷子、广州永庆坊等一批标杆项目。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文脉赓续,又按下了塑造“留得住历史记忆、看得见文化根脉”的城市样本的“快进键”。
大鲍岛作为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是市北区乃至青岛市率先启动历史城区更新的片区。随着大鲍岛焕新脚步走深,“更新”开始向馆陶路、无棣路街区延伸。如今,市北区已完成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历史建筑达25.86万平方米。这里老字号重聚、新业态集结,承载青岛文化和记忆的老建筑以崭新姿态亮相,为市北区“唤醒老城活力,留住老城记忆”写下生动注脚。
老字号重聚老城
今年夏天,大鲍岛人气居高不下。在青岛国际啤酒节这一城市IP赋能下,历史城区焕发别样魅力,百年里院更为厚重的文化叙事也悄然展开。
啤酒节举行期间,在即墨路6号,一家挂着“瑞蚨祥创始人”匾额的店铺开张。这里是瑞蚨祥旧址的后院,原建筑的清水墙面、山墙弧线,以及青砖墙上百年前的雕花痕迹仍依稀可见。店内,丝绸画与旗袍工坊的布局延续着老店“前店后厂”的传统。“这不只是一次商业回归,更是一次文脉的接续。”瑞蚨祥第六代传人、瑞蚨祥连锁创始人孟洛川第五代玄孙孟庆钢说。
不止瑞蚨祥。今夏,在370米长的即墨路上,英记楼、劈柴院锅贴等20多家青岛老字号入驻。这条曾深植于老青岛记忆中的街道,借势啤酒节,以“鲍岛食里美食街”惊艳亮相,迅速成为市民游客“寻味”青岛的新地标。
留住记忆,才能让老城真正“活”起来。“啤酒节期间,不少市民游客前来鲍岛食里,逛老街、品美食。”青岛环海湾文旅集团专员臧乔告诉记者,位于大鲍岛北片的鲍岛食里美食街,不仅有效平衡了街区南北客流,还补齐了餐饮配套短板,整体提升了街区的服务品质和体验内涵。
当然,老字号重聚,不只是简单的怀旧。在这里,“老字号们”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年轻姿态,让文化可触可感。比如,英记楼变身体验空间,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酥里藏金”的古老技艺;玉柱花饽饽开启沉浸式面塑手作体验;瑞蚨祥创新打造沉浸式旗袍体验馆,未来还将开设传统手工艺课程。“我们计划构建一个集老字号、非遗、手作于一体的传统文化集聚区,通过‘非遗+’模式,推动老字号开发跨界联名产品,打造市井里的潮牌。”臧乔说。
特意保留的斑驳窗棂、老式宣传黑板……漫步街巷,你还可以在更多细节之处感受时光沉淀下的城市记忆。这得益于近年来大鲍岛在更新中秉持“历史可传承,建筑可阅读”的初衷,用文史档案“活”文史、“活”老城。
“这里的每个院子都有故事。”来自四川的常女士在一座老院门前驻足,读着门口黑色牌子上的介绍,“原来这里是孟氏家族产业!”扫描二维码后又不由感慨,“修缮前的院子竟然长这样!”正如常女士所感受的,大鲍岛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商业改造,而是关于城市记忆的修复与传承。
老城刮起“时尚风”
重燃“烟火气”,又刮起“时尚风”。“潮趣”十足的大鲍岛,还为游客带来多元化沉浸式体验。
节庆期间,“潮玩”“时尚”成为老城最鲜明的标签。“啤酒交易所”、啤酒加“油”站、青岛啤酒情绪发酵厂等创意装置分散街头,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潮流地标。天南地北的乡音在啤酒泡沫中交织,将青岛夏夜特有的闲适演绎得淋漓尽致。
啤酒节的喧嚣,只是老城活力焕新的一个缩影。把时间线拉长,在老城体味潮趣生活,早已成为青岛Citywalk的标配。大鲍岛以近90%的招商率,汇聚餐饮、民宿、文创等业态。凭借“不按套路出牌”的非标商业空间,老城成为潮流体验场,锁定“年轻力”。
在这里,布兰兔的植物庄园等首店集聚,与百年建筑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做服装的咖啡店X—FAT仓库售货,集咖啡、花艺、绘画、“撸猫”于一体的集合业态艺术空间小岛日记等创意空间,让百年街区变身超大开放式“盲盒”;被保留加固后的斑驳屋墙化身夜晚3D Mapping秀的天然幕布,氛围感拉满。不仅如此,大鲍岛更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爆款”的频率,精心排布创意市集、主题展览、庭院演艺等活动,持续丰富市民与游客的消费体验。
“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的业态新模式,正让老街里升腾起更浓的人气、商气、烟火气。据青岛环海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萌婕介绍,今年5月至8月中旬,街区客流达540万人次,总销售额达5243万元。
在持续推进大鲍岛业态导入的同时,市北区也将更新范围向外延伸拓展。馆陶路正逐步导入慢体验、趣零售、主理人工作室等业态,打造沉浸式市井文化休闲街区。无棣路街区也于日前完成道路贯通和建筑修缮,进入水电测量统计阶段。未来,依托里院美食、人文美宿、艺文体验、精品零售、潮养休憩等业态,这里将构建一个跨界复合及场景体验的新地标,打响“波螺油子·十二阶”品牌。
这些独具个性的创意空间,正悄然打破“千城一面”的叙事定式,老城焕新计划已然发生。
城市记忆何以延续
在历史城区更新范畴中,城市记忆的延续,其本质在于一个核心命题:历史城区如何拥历史,向未来?
纵览全国历史城区标杆项目,虽然背景各异,但细究其背后的逻辑不难发现,尊重文化本底、强调功能复合、坚持可持续运营是关键要素。这些项目在更新过程中注重协调新与旧的对话,统筹原住民的归属感、新市民的向往与游客的体验,不仅保留了建筑风貌与集体记忆,更通过业态焕新持续激发空间活力。
近年来,经过多维度、多路径的深入实践,市北区在历史城区更新上已初步积累出自己的解题经验——
比如,创新运营机制,聚焦破解资金依赖与活力不足等问题,探索实施多种运营模式,积极构建“文化+商业+社区”的复合生态,推动历史城区和老旧厂房由“输血式改造”逐步转向“造血式运营”。注重业态导入,坚持新业态引入与老字号复兴并重,强化不同板块联动发展,保持场景新鲜度,并借力萝卜·元宵·糖球会、啤酒节等重大节会引流,让市民游客“常逛常新”。强化品牌叙事,打造“大鲍岛”“波螺油子·十二阶”等特色文化IP,并持续孵化IP内容、开发文创产品、深化活动传播,不断扩展品牌内涵与市场认知。
记忆的延续,关键在人。在这场更新的探索和尝试中,“人”是核心驱动力。比如,通过引入“快闪店”、建立双向试用的创业孵化模式,吸引非标商业主理人入驻,打造兼具潮流性与文化感的青年消费空间;注重维系原住民的情感联结,今年青岛啤酒节老城会场上,“里院家宴”活动使老街坊重聚一堂,成为节庆中最具温情和烟火气的一幕。
当然,原住民们也能以更深入的方式参与城市更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一直倡导“民间力量是保护建筑遗产、延续人类文化的关键”,强调居民自主参与对文化延续的根本性意义。在香港“唐楼”街区的改造中,不愿搬离的居民成为文化志愿者,主动向游客讲述街坊故事。这种从居住者转身为文化的传播者的现象,给市北区以深刻启示:唯有让人成为故事的讲述者、空间的活化者,记忆才能真正延续。如今,在这方土地上,更多记忆正被唤醒,推动这座城的文脉生生不息。(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余瑞新/文 邢志峰/图)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陆云琦]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