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信号山:医美优惠逾越安全底线 健康不能成为促销筹码

2025/05/14 14:53 信网

阅读:

随着“颜值经济”的蓬勃发展,医美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与此同时,相关消费纠纷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态势。近日,信网报道了一则某医美机构未告知消费者便欲注射隔夜肉毒素的事件。(详见《医美优惠暗藏“拼药”玄机 女子打除皱针遇“隔夜药”》)该行为不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更危及安全底线,暴露出行业监管存在盲区等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光子嫩肤、玻尿酸注射等轻医美到假体填充、面部线雕等手术项目,吸引众多求美者。在行业激烈竞争下,部分医美机构推出“1元体验”“599元3次除皱”等低价噱头引流,实则暗藏玄机。正如当事人赵女士所遭遇的,医美机构未履行告知义务,以“拼药才能让利”为由合理化违规操作,是在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掩盖自身不诚信的行为。

医疗美容关乎健康安全,任何药品的使用规范都不应因低价而打折。虽然实验室环境下药效可维持7天,但实际使用中无法确保无菌的操作环境,因此兰州生物明确规定药品开封后4小时内使用,并推荐单人单次使用,以保障用药安全,而涉事机构欲将前一晚开封的药品注射给消费者,明显与该药品的使用规定不符。

现实中,因操作不当导致热玛吉烫伤、割双眼皮后眼睛无法正常闭合等医疗事故频发,当事人不仅要承受“美容变毁容”的痛苦,还要面临维权难的困境,有磨骨失败者三年维权无果,更有受害者吸脂术后瘢痕增生被归咎于“个人体质”……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不断为行业敲响警钟。“健康”是美丽的基础,更是行业发展的立身之本。若医美机构一味将消费者的求美之心异化为牟利手段,可能导致信任危机,迫使消费者转向公立医疗机构,逐渐失去市场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从业者将消费者的正当维权污名化为“医闹”,这一现象既反映了行业对问题的回避,也揭示了不良的行业潜规则。事实上,这样的违规操作只是医美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贩卖“容貌焦虑”、伪造经营资质、将非专业人员包装成“专家”、滥用虚假案例诱导消费、刻意淡化医疗风险......由于医美产业链贯穿原料生产至终端销售全过程,并延伸至信息中介、技术培训及金融贷款等领域,各类市场主体行为复杂,违法违规形式多样,亟需构建公安、市场监管、卫健、税务、司法等多部门协同的综合治理体系。

对消费者而言,应当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若确有医美需求,要审慎考察医美机构的资质与口碑,充分了解项目风险及术后恢复情况,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留存完整消费凭证,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变美的诉求。

医美行业必须坚守消费者权益与医疗安全双重底线,通过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服务全流程的治理体系,推动行业回归医疗本质,确保求美者获得安全可靠的医美服务。

信网评论员 戴慧慧

[来源:信网 编辑:孙宝震]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
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青岛话题

外地游客点赞青岛地铁 被这座城市暖到了

05/06 15:29 / 青岛晚报

截至5月4日,青岛地铁假期累计客运量达824.21万人次,客流数据背后,不仅是城市脉搏的蓬勃跃动,更承载着千万人次的“畅达幸福”之旅,流淌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美好。

情绪消费兴起 有宣传含“微醺”字眼存在“擦边”风险

04/18 07:26 / 青岛日报

买解压玩具释放工作压力,下单购买虚拟商品获取精神愉悦,求旅游搭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取悦自己,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然而,在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乱象也不容忽视。

深度报道

资源亮相“出圈” “很City”的青岛发出文旅之约

04/25 07:20 / 青岛日报

透过开幕式的精彩画面和推介,“爱达·魔都号”邮轮、奥帆中心《寻梦沧海》演艺等文旅场景,崂山风景区、青岛东方影都等文旅地标熠熠生辉

当影视镜头对准青岛老城区 一街一景皆故事

04/18 08:09 / 青岛日报

影视镜头常常对准历史时空与繁华摩登交错的青岛老城区,以鲜活和重生的代入感,解读着这座城市最浓郁、最生动的底色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