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一盏“豆面灯”:300多年民俗里的佳节味
威风凛凛的老虎、金光熠熠的彩凤、憨态可掬的大象,还有螃蟹、大虾、八带等多种本地特色海鲜……元宵节将至,走进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71岁村民孙秀芳家,正巧赶上她和老伴盘坐在炕头上精心制作豆面灯。伴随着时代变迁,一盏盏豆面灯成了即墨岛里一带渔家文化的独特标识。
在即墨沿海村落,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会用黄豆面捏灯,俗称豆面灯。豆面灯以黄豆面为主要原料,做灯前先用食油掺和豆面揉成筋道十足的面团,之后塑型、风干、上色、上釉。待正月十五奉上祠堂之前,在灯盏内插上一根当地山上特有的草木,并缠以棉絮做灯芯,倒入豆油,一盏活灵活现的豆面灯就做好了。
即墨区沿海岛里渔家人的元宵节其实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的。当天,村民们都会到祠堂摆放好精心制作的豆面灯,供奉先人,等到正月十五傍晚点亮面灯,这不仅寄托着人们浓厚的乡情,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一团豆面,几把剪刀和毛笔,用上大半天时间,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盘上了红色的柱子。在即墨沿海渔村,正月十五元宵节制作豆面灯的习俗已经传承300多年,成为当地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豆面灯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多样,从最初的几种逐渐发展到现在的70多种,螃蟹、大虾、八带、比管鱼、扇贝、琵琶虾等岛里特色海鲜也被制作成了豆面面塑。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李源菁]05/06 15:29 / 青岛晚报
截至5月4日,青岛地铁假期累计客运量达824.21万人次,客流数据背后,不仅是城市脉搏的蓬勃跃动,更承载着千万人次的“畅达幸福”之旅,流淌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美好。
04/18 07:26 / 青岛日报
买解压玩具释放工作压力,下单购买虚拟商品获取精神愉悦,求旅游搭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取悦自己,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然而,在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乱象也不容忽视。
04/25 07:20 / 青岛日报
透过开幕式的精彩画面和推介,“爱达·魔都号”邮轮、奥帆中心《寻梦沧海》演艺等文旅场景,崂山风景区、青岛东方影都等文旅地标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