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低糖的花饽饽月饼火出圈 桂花普洱等新口味吸引年轻人

2024/09/12 14:21

阅读:

原标题:“鲁式月饼”凭“食”力出圈 圈粉年轻消费群体

临近中秋,山东各地推出低油、低糖的“鲁式月饼”,迎合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除了传统口味的月饼之外,各地还创新推出变“烤”为“蒸”的花饽饽月饼、荞麦粗粮月饼等符合年轻人口味与审美的新式月饼,吸引“Z世代”、养生族等消费群体的味蕾。

走进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福多多花饽饽糕点,创始人陶然介绍说,花饽饽月饼改变了传统月饼的烘焙方式,将“烤”变为“蒸”,吃法更健康。在月饼馅料方面,陶然除了保留传统的豆沙、黑芝麻等经典口味,还尝试了芋泥奇亚籽、枸杞三宝、桂花普洱、红豆薏米等新口味的组合,使月饼吃起来口感独特、层次分明。

“在外观设计上,我们更是突破传统模具,制作了水果、小动物形象的月饼,有柿子、橘子、石榴、醒狮等。”陶然说,花饽饽月饼以时尚前卫的造型和色彩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不仅满足了民众味蕾的享受,更让食客在品尝之余,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节日氛围。

嗅到了中秋月饼畅销的商机,淄博市桓台县田庄镇张王村花馍基地迅速调整生产线,在工人们赶制完花馍订单后,加紧生产月饼。和面、制馅、成型、烘焙、包装……在花馍基地的生产车间,烘烤月饼的阵阵香气扑鼻而来。

“近年来,纯手工月饼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我们通过前期市场调查,发现五仁、椒盐、山楂等8个品种的月饼市场认可度高、需求量大。目前我们主要生产上述口味的月饼,每天大约生产1000余个。”据田庄镇张王村党支部书记吕凤云介绍,张王村花馍基地坚持“古法制作、低糖少油”,制作的月饼只在烘烤阶段用烤箱,其余环节全由手工完成。

用料讲究、古法工艺,造就了张王村手工月饼的美味,“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吕凤云称,下一步,张王村将在做好花馍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加工场地、设备优势,探索季节性、节日性农产品加工,把张王村乡土品牌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揉面、抓馅、包馅、称重,捏合,最后以掌心轻压,再用青麻桃点上红花……聊城市茌平区级非遗马师傅糕点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马艳华节前正忙着制备月饼。“我接手这项技艺以来,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使用自榨花生油、玫瑰花酱和蜂蜜,来激发馅料香气,没有任何添加剂。”马艳华说。

除了月饼外,聊城市阳谷县已有100余年历史的张秋点心,也是民众中秋节期间必选的节日糕点。“白蜜食、红蜜食,现在最畅销。”在阳谷县张秋镇“老福聚邱家糕点”店铺内,53岁的店主邱兴伦正忙得不亦乐乎。据他介绍,张秋点心分“蜜果”和“炉果”两种,其原料主要是面、油、糖、蜜。

花馍又称面花,是淄博市沂源县的特色民俗产品,近几年深受广大食客喜爱。“这些花馍用的全是纯天然原料,和面时加入新鲜纯牛奶。颜色也是纯天然的,绿色来自菠菜,黄色来自南瓜,吃着放心,深受顾客欢迎。”今年53岁的刘成英,是淄博市沂源县一名有20多年花馍制作经验的老手艺人。她告诉记者,花馍手艺人们各显神通,制作出福袋、团圆馍、寿桃、石榴等造型各异的花馍,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增添了喜庆气氛。(完)

记者 孙婷婷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赵清琳]

青岛话题

北宅樱桃花进入盛花期 不少市民游客盛装组团来打卡

03/26 07:32 / 半岛新闻客户端

从地铁北九水站下车,步行大约15分钟的时间,穿过如同世外桃源的大崂村,就来到大崂樱桃谷。大崂樱桃谷的花儿已经开得非常盛,漫山遍野,是一片片粉的、白的,路边几棵樱桃树间还夹着一棵杏树,鲜艳的花朵很醒目。

“定制餐厅”暖胃暖心又便捷 青岛拓展“公交+”服务

03/04 07:38 / 青岛日报

车辆更新让乘客乘车更加舒适,公交出行服务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拓展“公交+”定制服务、婚庆等个性化、智慧化服务,提升绿色出行吸引力,努力营造更加顺畅便捷的城市交通环境。

深度报道

当青岛老城遇见“新新人类” 里院变身体验式社交空间

03/24 08:33 /

杨阳介绍,万物潮打破传统业态边界,以场景爆款、主题社交活动、主理人IP孵化为运营主线,打造“创造者—消费者—游客—玩家”的全链条体验式社交空间。

历史街区底蕴+超绝情绪价值 青岛不辜负这“一手好牌”

03/17 09:54 / 观海新闻

据了解,八大关、太平角的部分房屋目前已建立“建筑健康档案”,运用BIM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并积极打造文化IP矩阵,开发建筑主题文创、数字藏品等衍生品,串联周边文旅资源形成生态圈。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