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75颗卫星送入轨道 山东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2024/11/01 08:50

阅读:

原标题:成功将75颗卫星送入轨道

前不久,在距离火箭发射点位2.8公里的山东海阳连理岛观礼区和万米金滩上,数万名游客的目光紧紧追随着烈焰的轨迹,见证了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将8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在这激动人心的背后,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鲁东大学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保障工作。这已经是鲁东大学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第十三次承担并圆满完成海上卫星发射支持装备保障任务。

近日,记者来到了鲁东大学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见到了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滕瑶,听他讲述鲁东大学如何坚定不移地朝着海洋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

“在此次海上运载火箭任务中,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负责近海海况与姿态实时测试和发射瞬态振动冲击测试等工作,为海上运载火箭顺利发射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同时积累有效监测数据,以进一步研究提高海上发射的安全高效性。”滕瑶说。

为什么火箭在海上进行发射?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

“海上发射火箭优势明显。中国是海上强国,能够支持大型火箭在海上发射。”滕瑶解释,海上发射船的排水量达35000吨,而目前中国最大的火箭发射推力在1000吨左右,海上发射船足够支撑火箭发射。其次,发射点位离岸较远,能够完全避开人员密集区。从整个安全、可靠、乃至提升火箭能力来说,海上发射具备先天优势。

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的成立契机,缘于我国第一次海上航天发射。时钟拨回五年前。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发射成功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以此为契机,牵引整个山东,包括咱们烟台海阳的航天能力。”滕瑶说,“牵引首先就要有人才,有技术的支撑,当时就提出来依托鲁东大学,把烟台本地的力量动员起来。”

为了实现海上发射火箭这一目标,2020年底,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鲁东大学,联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船集团第709所、东方航天港产业园等13家国内顶尖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和产业园区,共同成立国内首个集“船、箭、星、控”于一体的海上航天领域重大科研平台。

“成立后,我们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吸引包括学校的教授、博士、在校的硕士以及外部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快速形成了核心技术科研团队。”滕瑶介绍。同年,东方航天港产业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为鲁东大学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提升航天能力、开展航天科研项目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平台和契机。

作为国内首个集船、箭、星、控于一体的新型研发平台,团队先后突破了海上发射支持装备设计、海上回收及验证、火箭尾焰导流与防护、海上卫星发射及回收指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圆满完成海上发射方案论证、装备稳定性控制、结构安全优化、支持保障装置研制、海上实测等任务,已完成13次海上发射任务,成功将75颗卫星送入既定轨道,为常态化、高频化、安全可靠发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记者 冯彦文

通讯员 刘铭 报道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

青岛话题

跨年夜青岛地铁延时3小时40分钟 送14万乘客返程

08:33 /

地铁将172座车站打造成172个社会服务点。石老人浴场、五四广场、浮山所等重点车站为游客贴心准备了热水、红糖姜茶和暖宝宝驱寒,增设座椅供游客休息。

2025青岛迎新跑·跑迎新年第一缕阳光 沿“最美赛道”火热开跑

08:25 /

本届迎新跑活动延续“青岛最美赛道”的路线,从奥帆中心火炬大道出发,途经彩虹桥、五四广场、音乐广场,跑友们沿着海滨风光跑道,至天地间雕塑折返,赛道全程约6.6公里。

深度报道

把流量变“留量” 青岛历史城区住宿业态体验升级

12/20 07:20 / 青岛日报

记者从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获悉,本次签约落地的青岛栈桥希尔顿摩庭酒店选址市南区广西路72号,位于中山路历史街区,临近青岛火车站和栈桥景区,周边旅游、文化、消费资源丰富。

计划明年3月启动修缮 黄台路历史街区将变Citywalk漫步式街区

12/12 09:13 / 青岛早报

此次市北区历史文化街区第三批核心区内建筑修缮更新项目主要分布在黄台路及贮水山路两侧。黄台路原名小鲍岛街,全长724米,依贮水山而建,70多年前,黄台路45号曾是中共青岛情报联络的“秘密站点”,为解放青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