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放疗次数为何因人而异 揭秘剂量背后的“定制逻辑”

2025/09/12 09:13

阅读:

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常有困惑:“同是放疗,有人10次就结束,我为什么要30次?”甚至有人提出:“能不能每天多照两次,早点完事?”其实,放疗的次数和剂量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医生根据多重因素设计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肿瘤“位置”决定剂量“上限”

青岛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肿瘤放疗科主任刘鹏介绍,肿瘤长在哪里,直接影响放疗的“力度”。如果肿瘤紧邻脑干、脊髓、眼球晶体等“要害部位”,医生会把保护正常器官放在首位。这些器官对放射线极其敏感,过量照射可能导致瘫痪、失明等不可逆损伤。因此,这类患者的放疗次数会相应减少,剂量也会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相反,若肿瘤位于四肢、胸壁等“容错空间”较大的部位,且没有侵犯重要血管或神经,医生可能会适当增加放疗次数,通过累积剂量彻底清除癌细胞。比如皮肤癌患者,由于肿瘤位置表浅,周围多为肌肉和脂肪组织,往往能耐受更高剂量的分次治疗。

治疗“目标”决定疗程“长短”

放疗的最终目的不同,疗程设计也会大相径庭。

根治性放疗:针对早期肿瘤,目标是“斩草除根”。这类治疗需要足够高的剂量才能彻底杀灭癌细胞,因此次数较多,通常需要25-35次,整个疗程持续5-7周。比如鼻咽癌,由于对放疗敏感,根治性放疗是首选方案,足够的疗程才能降低复发风险。

姑息性放疗:多用于晚期肿瘤患者,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比如骨转移引起的剧痛、肺癌导致的气道梗阻等。此时不必追求“根治剂量”,通常只需根治量的一半到三分之二,次数也大幅减少,5-10次即可达到减轻痛苦的效果。

辅助性放疗:常配合手术或化疗进行,比如乳腺癌术后放疗,用于清除手术残留的微小病灶。这类治疗的次数和剂量会根据手术范围、肿瘤分期等因素调整,一般比根治性放疗少。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姑息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医生可能会调整方案,向根治性方向努力;反之,若根治性治疗中患者身体不耐受,也可能转为姑息治疗以保障生活质量。

身体“底子”决定治疗“强度”

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医生必须考量的“变量”。年轻、体质好、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体修复能力强,能更好地耐受放疗带来的副作用,医生可能会采用“密集型”方案,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剂量。

对于高龄、体质虚弱或合并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医生会选择更“温和”的节奏。可能减少单次剂量,或增加治疗间隔,让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正常组织损伤。比如一位80岁的肺癌患者,即使肿瘤位置允许高剂量放疗,医生也可能适当减少次数,避免治疗对身体造成过度打击。

为何不能“加速”治疗?

很多患者希望“多照几次快点结束”,但这种想法并不科学。目前主流的放疗安排是“每日1次,每周5次,周末休息”,这是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合理节奏。放射线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周围正常细胞,周末的休息能让正常组织得以修复。如果一天内多次照射,会使正常细胞来不及恢复,反而加重副作用(如皮肤溃烂、黏膜损伤等),得不偿失。

总之,放疗的每一次照射、每一份剂量,都是医生综合肿瘤特点、治疗目标和患者身体条件后的“精准计算”。没有绝对的“次数多少”,只有适合个体的“最优方案”。如果对自己的疗程有疑问,不妨和主治医生详细沟通,了解背后的逻辑,才能更安心地配合治疗。文/通讯员 李均雁 记者 丛黎

[来源:信网-商讯 编辑:陆云琦]

青岛话题

百人共拉一张网 2025灵山湾拉网节在西海岸新区热闹开场

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青岛王哥庄港东渔码头上演海鲜盛宴 第一网收获超千斤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深度报道

老字号重聚、新业态集结 青岛历史城区刮起“时尚风”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人民日报》关注青岛:一张信息网 兜牢健康保障底线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