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哪里才是小豆故乡?
近日,山东大学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国际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团队在淄博小高遗址发现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小豆遗存,比此前中国境内发现的炭化小豆提早4000年。
小高遗址地处黄河下游地区,位于泰沂山北麓的森林边缘地带。从地貌上看,该遗址位于一处由河流沉积与堆积形成的高洪泛平原上。“从2017年,我们就对小高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小高遗址属于后李文化时期,该文化是一个距今约9000~7000年的逐渐走向定居的文化群体。”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论文第一作者陈雪香说,在小高遗址共识别出45粒小豆,但是大多数遗存已经失去种皮,子叶分离。
那么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一粒炭化种子的年龄的?答案是“碳-14测年法”。自然界中的碳元素有一种特殊的“时钟”——碳-14同位素,它会以固定的速率衰变。通过测量考古标本中剩余的碳-14含量,就能像侦探一样,精准地推算出它停止生命活动的年代。研究团队通过植物考古和碳-14测年研究方法发现并测算出了距今9000年前的小高遗址炭化小豆遗存,这是目前黄河流域已知最早的小豆遗存,使黄河流域小豆利用的时间提前至与日本绳文早期的证据相当。
在小高遗址,小豆与大豆、粟(谷子)、黍(糜子)等作物在日常生活遗迹中共出。“虽然当时农业技术刚刚起步,这充分证实9000年前黄河下游已形成东亚地区最初的‘粟类+豆类’复合作物体系,深刻影响了黄河流域的定居社会与文明起源进程。”陈雪香说,豆类扮演两种重要角色:一是与粟类轮作,可改良土壤;二是在饮食中补充粟类缺少的蛋白质和油脂。
小豆是一种重要的豆类作物,在东亚广泛种植,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固氮能力而备受重视。据相关报道,日本此前发现了一万年前的小豆遗存。近期日本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日本驯化—回传中国”的模型,即小豆首先在日本完成驯化,之后扩散到中国,并与当地的野生种群发生杂交。
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小高遗址出土的小豆平均体积为5.8立方毫米,是目前所有考古遗址中最小的。中国小豆的体积增大主要发生在距今4000至2000年,驯化过程较为迟缓。而日本和朝鲜半岛在距今6000至4500年间就出现了体积显著增大的小豆。说明当地对作物有更强的选择压力,这与社会经济结构和饮食偏好有关。
“这次发现,用考古的实证充分证明中国在9000年前开始食用甚至种植小豆。这打破了日本学术界认为的日本是小豆起源中心的观点,说明我国也应该是小豆的起源地之一。”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教授赵志军表示。
本报记者 曹儒峰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