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资源下沉缩小城乡差距 青岛当好市民“健康守门人”

2025/10/18 08:49

阅读:

原标题:资源下沉,当好市民“健康守门人”

800余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动态更新,116.5万名老年人享受科学的健康管理,慢病规范管理率持续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8.46%……这些扎实的数据,共同书写着一份从社区到乡村的健康普惠答卷,浸润着青岛这座城市的健康底色

清晨,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乳腺影像团队来到沙子口社区,为女性居民送上“家门口”的免费筛查。此次筛查,他们完成乳腺超声检查2083例,为409名女性免费提供钼靶检查,最终确诊5例乳腺癌患者。这些下沉基层的“健康守门人”,正是青岛“十四五”期间深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生动写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场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健康变革”。它涵盖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以及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等12大类服务,通过系统性的预防、监测、干预与服务,为居民构建起从出生到老年、从家庭到社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防线。

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服务已如细密的毛细血管,深度融入基层医疗的日常肌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疾病发生之前筑起防线,在健康受损之初及时干预。在城市,它通过慢病规范管理、重点人群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有效延缓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进展;在乡村,它通过资源下沉、医防融合和中医药特色服务,不断缩小城乡健康差距。

自2009年启动以来,这项惠民工程在青岛织就一张覆盖1000多万居民的健康网络。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青岛在移动智慧化随访、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等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开展的“三高共管”模式在全省和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全域铺开慢阻肺筛查随访服务……

如今,800余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动态更新,116.5万名老年人享受科学的健康管理,慢病规范管理率持续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8.46%……这些扎实的数据,共同书写着一份从社区到乡村的健康普惠答卷,浸润着青岛这座城市的健康底色。

主动管理有效延缓慢病进展

当下,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呈现基数大、负担重、共病多、管理难等特征。面对这一挑战,“十四五”期间,青岛创新性地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度嵌入城市社区肌理,推动服务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转型。

在市南区的延福花园小区“健康小区”,八大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刘霞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她不再只是坐等患者上门,而是与社区网格员组成“黄金搭档”,定期敲开居民家门。通过“一户一档”动态健康清单,她和团队精准掌握着小区内96名慢性病居民的病情,将健康服务从诊室延伸至家庭。这种“党建+健康”的网格化治理模式,让市南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从58%大幅提升至82%。

青岛创新开展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也是推动基本公卫变革的关键一招。在江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讲座上,青大附院的匡国芳护士长用拉家常般的语言,为居民讲解《女性盆底健康》,引领家庭医生团队开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在青岛,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专家下沉基层,深度融入家庭医生团队,参与慢性病管理方案制定、重点人群健康评估等核心公共卫生工作,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从“有”向“优”迈进。

与此同时,青岛在“十四五”期间创新构建的“三高一慢”综合防治体系,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市北区创新“三阶段九步法”,将健康管理细化为诊前风险评估、诊中精准干预、诊后持续跟踪的全流程服务。李沧区全面推行“午间门诊”和“晚间门诊”,将服务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让上班族不再为看病发愁。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社区针对“三高一慢”人群开展个性化服务:为高血压患者制定低盐食谱,为糖尿病患者开设运动处方,为慢阻肺患者提供呼吸康复指导。

这些创新举措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的健康生态。通过早期发现、规范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慢性病发展的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越来越多的居民从被动就医转向主动健康管理,“预防为主、医防融合”的城市健康新格局正在形成。

优质资源下沉缩小城乡差距

在持续深化城市慢病防控的同时,青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致力于缩小城乡健康差距,让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跨越地理阻隔,真正普惠于民。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市,农村地区在医疗基础设施、专业人才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普惠性、基础性的健康干预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兜底保障作用。

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农村地区,“十四五”期间,青岛优化建成了9个县域医共体,覆盖6个涉农区市的128家镇街卫生院和3151家村卫生室,通过构建“管理、服务、人员、技术”四个下沉机制,让优质健康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零距离”。

65岁的王先生在马连庄中心卫生院接受免费心电图检查后,数据实时传至莱西市人民医院心电诊断中心,5分钟后,他就拿到了青岛市市立医院专家林宪如出具的诊断报告。给村民带来便捷与安心的莱西市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是全国首家由政府筹资、实现县域全覆盖“心电一张网”建设的县级平台,已覆盖16个乡镇卫生院、两处社区服务中心及461个村卫生室,仅今年上半年就诊断61129例患者,帮助31名危重患者实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惠民举措,青岛的县域医共体远程放射、超声、心电、会诊等服务已覆盖所有镇街卫生院,并向中心村卫生室延伸,其中心电设备村级覆盖率达56.23%。这种以信息化为支撑、以资源共享为特点的服务体系,正在有效破除城乡医疗壁垒,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市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切实提升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在医疗资源顺畅流通的同时,中医药智慧也在乡土间焕发新生。在平度市大泽山镇卫生院,国医馆成为践行“治未病”理念的堡垒。“以前村民们是病了才来,现在很多老人是来问问怎么‘防病’。”卫生院中医师李云龙说,他们用针灸、汤药为乡亲们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同时,更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节气养生、亚健康调理,将一份份个性化的养生防病“药方”交到患者手中。

“十四五”期间,以“全周期健康管理”为核心,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养生”四大维度的国医馆,在青岛以更有温度、更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中医药与公卫服务的深度交融,为医防融合的“由治到防”赋予了更多中医能量。从县域医共体的资源共享到传统中医的“治未病”智慧,从精准的远程诊断到温情的养生指导,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健康服务融合发展之路正在铺就。

以科技之力重塑公卫服务范式

“十四五”期间,青岛面向未来,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公共卫生服务范式,让智慧医疗的成果惠及城乡每个角落。

在胶州市胶东街道中心卫生院,基层医生叶善宇打开DUCG智能临床辅助诊断系统,将体检老人的病史和症状输入后,系统迅速结合过往就诊记录给出了精准的健康建议。这是胶州在全国率先引入的AI辅助诊断系统,将三甲医院专家的知识架构深度应用于基层,已覆盖胶州市全部18家基层医疗机构和500余处村卫生室,2025年累计诊断患者43万人次,成为提升基层公卫服务能力的“利器”。

智慧终端的普及,推动健康管理从医疗机构向家庭场景延伸。在崂山区中韩街道,糖尿病患者辛女士佩戴的智能健康可穿戴设备,将她的血糖实时数据上传至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发现她连续三天血糖异常后,立即电话“示警”,有的放矢地给出了饮食和用药建议。在“智能监测+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新模式下,短短三个月,辛女士的糖化血红蛋白从9.7降至6.7,血糖指标趋于平稳,显著降低了并发症风险。这一模式已在全区推广,有超过200名慢病患者受益。

从AI赋能基层诊断到智能终端居家监测,科技创新在“十四五”期间重塑着青岛公卫服务的形态。在这条通往“人人享健康”的道路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只有润物无声的守护。家庭医生的每一次随访、智慧终端的每一次监测、社区讲座的每一句叮咛,都在为千家万户构筑坚实的健康根基。“十五五”即将到来,青岛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将继续以普惠与创新为笔墨,描绘出一幅“人人享健康”的温暖健康图景。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陈烛光]

青岛话题

百人共拉一张网 2025灵山湾拉网节在西海岸新区热闹开场

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青岛王哥庄港东渔码头上演海鲜盛宴 第一网收获超千斤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深度报道

青岛通过城市更新 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10/14 08:41 / 青岛日报

西海岸新区龙湾崖社区成功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约500亩,加速新型产业导入,蝶变为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目前,区域内已成功引进配套项目30余个。

老字号重聚、新业态集结 青岛历史城区刮起“时尚风”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