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时代缩影:青钢的五十七年

2015/01/15 17:12

2015年1月15日上午十时,随着最后一炉钢坯的炼成,服役了57年的青钢炼钢总厂圆满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式退出了青钢生产的运行序列。青钢集团董事长王君庭正式对外宣布:青钢提前关停。自1958年诞生开始,青钢在57年的历程中扮演的角色早就不是一座钢厂这么简单,它在时代的熔炉中化作一个隽永的符号,铭刻在每一个老青岛人的记忆里。

五十年代

时光倒流至1958年,恰是举国上下“大办钢铁”的火红年代,青岛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对钢铁生产的要求,将大办钢铁中建立起来的 “小土群”钢铁基地整顿成7个钢铁厂,青岛农具机械厂、五金批发站、机械厂等单位在楼山后地区建立的钢铁基地,被命名为青岛第三钢铁厂。

1959年10月13日,6吨转炉第一组建成,炼出第一炉钢水。如今已年近八旬的董立初,亲眼见证了当年青钢第一炉钢水出炉,当时,他刚刚二十出头。“炉口泥封一层一层剥落后,火红的钢水喷溅出来,我们的内心激动极了。”

史载,1958年和1959年两年里,青钢只有两辆汽车,厂内运输主要靠人力地排车,手拉肩扛,这是那个年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当时我们一天要出四十炉钢,一炉钢是两吨,全部要靠人工完成。最忙的时候,每名工人都是没日没夜地干,实在太累了就去宿舍休息一会儿,而那个时候,所谓的‘宿舍’其实是非常简陋的窝棚。”

六十年代

1961年,青岛对钢铁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其他六个钢铁厂全部撤消,只保留青岛第三钢铁厂。

1962年8月29日,青岛第三钢铁厂与青岛轧钢厂、青岛钢丝绳厂合并,组建青岛钢厂。将原青岛轧钢厂和青岛钢丝厂设为青岛钢厂轧钢分厂和钢丝绳分厂。这时起,拉开了青钢跨越半世纪的光辉序幕。

1965年1月1日,青岛钢丝绳厂从青钢分出,独立经营,仍称青岛钢丝绳厂。同年轧钢分厂的线材,型钢两个车间搬迁到楼山后,昌乐路5号厂域改为试验车间,3号厂域由青岛重工业局调拨给青岛轧钢变型厂。

1966年10月,青钢转炉车间高架厂房开工建设;12月,转炉车间成功试炼电焊条钢等10个新品种。

七十年代

1973年5月,5吨电炉工程开始建设。

回想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钢,一位老工人神情激荡。“那时候,青钢绝对是大企业、大单位,进了青钢就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每天走进工厂大门的时候挺胸阔步,那是一个自豪啊!有一个时期,我们一名熟练工月工资可以拿到25块钱,比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还多五块。经常有部队转业的人,主动要求来青钢,而不是去政府工作。”

到七十年代说个有意思的现象,工作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岛人对一种火车有一种特别的称呼——马笼子。

“当时,大部分青钢工人都居住在老城区,去楼山后上班没有公交车可坐,即使后来有了公交车,票价也比较贵,于是,如果不骑自行车,大部分工人就选择去四方火车站坐‘马笼子’上下班,价格较为便宜。”1970年进厂、现年59岁的青钢工人胡健说。但是这种交通工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

八十年代

1988年5月18日,山东鲁南铁合金厂并入青钢,青岛钢厂更名为"青岛钢铁总厂",原鲁南铁合金厂成为青岛钢铁总厂鲁南铁合金厂。88年下半年,青钢同华美钢铁有限公司合资在深圳成立华海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经国家批准直接对外出口钢材产品,使青钢有了一个发展出口贸易的窗口。

1989年7月,青岛钢铁总厂兼并兖州焦化厂,下设炼焦、炼铁、炼钢、制气、开坯、成材等14个分厂。

九十年代

1990年7月1日,青钢高速线材厂轧出第一根6.5毫米规格高速线材。

1992年10月6日,青岛钢铁总厂改名为青岛钢铁总公司,并成为市直属企业。

1993年4月23日,青岛钢铁总公司吸收式合并青岛市自行车公司。

1994年7月14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组建青岛钢铁集团,以青岛钢铁集团公司为核心层,以青岛自行车公司、青岛人造板厂、青岛制钉厂等16个单位为紧密层企业半紧密层企业2个,松散层企业2个。

1995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接下来的两年,由于市场环境和自身机制、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青钢连续两年出现严重亏损,年亏损额高达上亿元,不少生产线停产,很多工人没活儿干,就去楼山后的集市上做起了小买卖。

1996年5月3日,青钢1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从此,青钢告别了有钢无铁的历史。

1999年12月29日,以青岛钢铁集团总公司为主体,组建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自行车公司及所属企业,青岛人造板厂、青岛带钢厂、青岛制钉厂、鲁南铁合金厂和充州焦化厂为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归口管理企业。

二十世纪

2001年1月21日,国家工商局将“青钢”商标正式注册。

2002年9月19日,青钢举行新高线、新1号高炉等六项工程竣工投产典礼。

2007年10月31日,青钢全面实施办公自动化,推动信息化建设。

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的故事广为人知,国内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加上全球市场需求长期不振,使青钢进入了一个更为漫长的“冰封时代”。然而,也就是从这时起,青钢开启了痛苦却昂扬的转型年代。

2009年9月,青钢深入开展挖潜降本增效活动。

二十一世纪

2010年12月,青钢洁净钢生产线技改项目投产。

2011年3月,优特钢高线技改工程圆满完成试轧任务。同年10月9日,根据国务院批复《山东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青岛钢铁正式获批整体搬迁至青岛胶南。

2012年,青钢帘线钢、胎圈钢丝用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为全国第一;焊接用钢占全国市场35%以上,居全国首位。

2013年2月,青钢城市钢厂环保搬迁部分启动。

2014年5月14日,青钢搬迁工程第一阶段工作目前接近尾声。

2015年1月15日,青钢第一炼钢厂提前关停。

(以上均为资料图,图文无关)

[来源:信网综合 编辑:王晓敏]

青岛话题

情绪消费兴起 有宣传含“微醺”字眼存在“擦边”风险

04/18 07:26 / 青岛日报

买解压玩具释放工作压力,下单购买虚拟商品获取精神愉悦,求旅游搭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取悦自己,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然而,在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乱象也不容忽视。

北宅樱桃花进入盛花期 不少市民游客盛装组团来打卡

03/26 07:32 / 半岛新闻客户端

从地铁北九水站下车,步行大约15分钟的时间,穿过如同世外桃源的大崂村,就来到大崂樱桃谷。大崂樱桃谷的花儿已经开得非常盛,漫山遍野,是一片片粉的、白的,路边几棵樱桃树间还夹着一棵杏树,鲜艳的花朵很醒目。

深度报道

资源亮相“出圈” “很City”的青岛发出文旅之约

04/25 07:20 / 青岛日报

透过开幕式的精彩画面和推介,“爱达·魔都号”邮轮、奥帆中心《寻梦沧海》演艺等文旅场景,崂山风景区、青岛东方影都等文旅地标熠熠生辉

当影视镜头对准青岛老城区 一街一景皆故事

04/18 08:09 / 青岛日报

影视镜头常常对准历史时空与繁华摩登交错的青岛老城区,以鲜活和重生的代入感,解读着这座城市最浓郁、最生动的底色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