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端午文化“活” 家国情更浓
艾叶飘香,端午节至。今年端午与往年有些不同,疫情防控所需,有些地方出现“云上赛龙舟”“线上学包粽”“网上过端午”,传统节日呈现出更多现代样式。但无论形式怎么变,端午深蕴的厚重文化和家国情怀没有变。
粽香四溢,文化流芳,端午文化更值得品尝。作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历经千年岁月淘洗,凝结着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先人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重五节,是仲夏阳气上升的节点,百虫长成,五毒尽出。门插艾条、身佩香囊等,是为避瘟驱邪、祈求健康。这些习俗蕴含着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充盈着先人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承载着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端午文化在当今仍具有较强现实价值,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品悟端午文化内涵,让人得教益,给心以滋养。
端午文化醇厚,家国情怀绵长。“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身上凝结着人们对爱国的深沉寄托,端午饱含家国情怀这一不变的底色。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强烈饱满的爱国精神,凝聚起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在这个传统节日,体悟端午蕴藏的家国情怀,是对民族气节和精神品格的沉淀和传承,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弘扬。端午,让我们在思接千古中汲取爱国精神营养,在家国情怀中积蓄奋进力量。
传承文化,昂扬精神,需让端午这一传统节日更加“活”起来。从现实情况看,端午节仍被不少年轻人视为休闲假期、消费时机,更多体现为“休息日”“旅游节”。传统节日,只有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焕发鲜明时代特征,才能承担起延续文化认同、凝聚精神力量作用。找准切入点,紧扣发力点,既持续开展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端午节社会活动,又不断加强对相关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在节日文化实践中,注意避免过度商业化功利化倾向,激发公共性公益性节日文化内生动力。要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融入衣食住行、嵌入生产生活,才能增强端午节吸引力感染力。
立足当代中国,在坚守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我们的节日”才会历久弥新,端午的家国情怀才更激荡人心。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胡晨薇]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