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信网4月7日讯(记者 于晓)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推广第二批教育教学“双减”典型案例的通知,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社会公益服务进校园入选这一批十大案例。据了解,海滨小学充分发掘教育资源,把老干部、大学生和家长请进校园,积极寻求社会公益力量支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老干部牵手小同学 “双减”也关爱下一代
从2019年起,每周二的海滨小学校园里总会多了一些白发身影,他们是来自西海岸老干部志愿服务总队和区老干部协会的爷爷奶奶。年过花甲重新走进校园,他们便多了一个身份,成为这所学校的“兼职老师”。
优扬的二胡和古筝乐声从教室里传出,音乐教室里孩子们正跟着老干部学唱新的歌曲,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变出栩栩如生的图案……通过西海岸新区关工委这一平台,30多名有文艺特长的老干部与海滨小学牵手成功,利用每周二的课后时间,为孩子们开设丰富多彩的特长培训。一边是老年人发挥余热,将自己的艺术技能传授给孩子;一边是小同学如饥似渴,不仅跟着爷爷奶奶学会了新的特长,更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接触,学习老一辈勤奋好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爷爷奶奶的课特别受欢迎,学期初孩子们都抢着选。每周二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都早早地到专用教室等候。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无论刮风下雨,老人们都准时来给孩子们上课。”海滨小学副校长郭秀霞介绍说,来到志愿者的老人中有剪纸“非遗”传承人,还有区关工委文体活动与文明巡访团团长、海风乐团团员等艺术达人,让小同学们既长了本领,又丰富了眼界。
大学生牵手小学生 “双减”也能教学相长
“善雅周二”是海滨小学的特色活动之一。这一天,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地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会走进校园,通过选课走班来为小学生们提供课外辅导课程。有趣的绳结、整齐的鼓号、训练有素的国旗班和彩旗队,还有主持人、乒乓球等16门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据了解,这些大学生以高校特长生为主,有着多年艺体特长的学习经验,专业课程成绩也十分突出。每次来学校上课,小同学们看着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是一脸崇拜,希望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既有一技之长,也能考入心仪的学校。
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从2013年开始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园开始,近十年的时间这项志愿活动取得了无数好成绩:绳结课程获青岛市优秀课程、衍纸作品在省课程推进会上展出、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比赛中获奖……所谓教学相长,在大学生与小学生的牵手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所收获,亦有所成长。
爸妈牵手小娃娃 “双减”也是家校合育
“今天是我妈妈来当老师,教大家做美味的小蛋糕。学会以后,大家可以回家做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吃。”在海滨小学的课堂中,每学期都会出现熟悉的身影。平时,他们是某位同学的爸爸或妈妈;而在这一天,他们就是海滨小学的“新老师”。
在海滨小学的课后活动中,家长参与也是重要一环。在前期的家访等家校沟通中,海滨小学发现学生家长也是“藏龙卧虎”,很多家长在一些专业领域都有一技之长,这些专长放在课后活动中,也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试着向一些家长发出邀请,请他们来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家长都特别痛快地就答应了,提前好几天问老师要怎么备课。虽然我们的家长没有上课经验,但课堂效果特别好,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 海滨小学副校长郭秀霞介绍,家长志愿者进校园也是学校坚持了多年的一项活动,每学期每个班级都会邀请1-2位家长进校园,以年级为单位开展课后服务。孩子们每学期至少能体验3-4种不同的课后服务,“像气球变变变、小邮票大学问、消防安全、蛋糕DIY等课程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密切了家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真的是一举三得。”
公益服务进校园,极大地丰富了海滨小学全校800多名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为群众送去教育的便利,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助力“双减”落地,实现素养提升。
[来源:信网 编辑:戴慧慧]05/06 15:29 / 青岛晚报
截至5月4日,青岛地铁假期累计客运量达824.21万人次,客流数据背后,不仅是城市脉搏的蓬勃跃动,更承载着千万人次的“畅达幸福”之旅,流淌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美好。
04/18 07:26 / 青岛日报
买解压玩具释放工作压力,下单购买虚拟商品获取精神愉悦,求旅游搭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取悦自己,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然而,在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乱象也不容忽视。
04/25 07:20 / 青岛日报
透过开幕式的精彩画面和推介,“爱达·魔都号”邮轮、奥帆中心《寻梦沧海》演艺等文旅场景,崂山风景区、青岛东方影都等文旅地标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