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近日,青岛印发《关于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十个青年城”。“丰富城市文化服务供给,打造青年乐享城”作为具体工作任务之一,事实上正逐渐脱离雏形阶段,在青岛各个领域各个角落,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布局已颇具成效。青岛精准对标需求,扩大优质供给,让城市文化的力量、文化的自信去吸引、感染、打动青年群体。
青岛凭借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历史风貌,用人文积淀塑造城市文艺“气质”,这与青年群体的精神交流需求有着相当高的匹配度。焕然一新的银鱼巷和大鲍岛里演绎着复古斑驳与年轻时尚的碰撞,成为文艺青年的打卡胜地;夏日市集、吉祥趴梯等系列文化时尚活动,让老建筑、老街区重新变为年轻人的社交空间;被保存在收藏夹里的特色商铺终于招进现实,打开多层次、多元化的包容性格局;创意展下沉到老街、书店甚至农贸市场等更多公共空间……青年需求与城市供给同频共振,创新性发展的一面正全民铺开。
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让年轻人与人文青岛深度“对话”唤起共鸣,在青年群体中形成感召力和吸引力,文化产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方能大有可为。
现如今,文化自信对青年人有着不可替代的带动性。小至农贸市场、限时市集,大至特色街区改造、艺术节文化周,无一不可触发与城市的“双向奔赴”的按钮,撩动着城市流量迸发的脉搏。诚然,多个短视频平台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大众喜欢的城市特质中,文化魅力排在第一位。对于城市形象而言,文化含量及文化认同才是持久和永恒的,青年的“引力”效应,蕴藏着开启更加美好未来的钥匙。
人文青岛的雕刻,早已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基于优势,可始于模仿,发展于探索升级,但目标一定是终于超越和历久弥新。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准供给提质增效,是实现青年群体与城市共赢的必由之路。
化整为零,是大势所趋。“短小精悍”的零散布局或许不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集群式”扩容更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资源,更能丰富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的深度体验,同时也会充分发挥文化市场的辐射效应,助推旅游资源、经济新引擎等全域蓬勃发展。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秦璐]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
08/13 07:51 / 人民日报
“我们项目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被汇总整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