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青岛“邻居节”:“睦邻”的温暖守望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青岛“邻居节”简史
●2004年4月,海伦路社区举办第一届“邻居节”。
●2005年,“邻居节”的成功经验在原四方区7个街道推广。
●2016年,“邻居节”被推向青岛市10个区(市),当年便吸引了全市900余万市民同步参与。
●2018年,青岛市“邻居节”经验推向全国各地。
●2019年,“邻居节”被正式写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提出要深化“我们的节日”活动,在城乡社区举办“邻居节”,推动形成良好风尚。
你认识你的邻居吗?在青岛,这个问题正被一场持续了21年的全城行动“邻居节”赋予温暖而肯定的答案。
“百家宴”上,居民郭建胜端出秘制的红烧肉热情地招呼大家尝尝自己的手艺;华灯初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书法教室里,老师耐心地指导社区的孩子们写字画画;晚上10点,即墨区“新都大妈”吴瑞芹接到邻居丢失钥匙的求助电话,立刻出门帮忙寻找……
这是青岛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也是这座城市“邻里一家”的生动画面。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典故。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里,“邻里相见不相识”曾是许多人的无奈感叹。而如今,在青岛“邻居节”的带动下,“邻居”一词,正在重新链接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成为衡量城市文明温度与居民幸福感最生动的标尺。
“邻居节”,这一起源于单元楼栋的“节日”,经历21年的变迁,已经成为独具内涵的城市文化品牌,成为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的创新之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固本之计,也为全国提供了看得见、学得来、能推广的“温暖指南”。
从“居民楼院”走向“千家万户”
每年“邻居节”,家住市北区的“90后”孙睿涵都会应邀参与到活动中。21年前,正是由她递出了第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无数人的“心门”。
2004年的春节,10岁的孙睿涵站在楼道里,有些泄气。这天早些时候,她从姥姥张毓钧那里接过一项特殊的“作业”——
“姥姥、姥爷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了,你代我们去给街坊邻居拜个年吧。”
“我去谁家拜年?”
“你就从一楼开始,挨家挨户拜吧。”
姥姥家的单元一层6户,一共8层。孙睿涵从一楼开始敲门,起初还有几户相熟的邻居热情地招呼她进门。可48户邻居中,孙睿涵认识的也不过四五家,一些不认识的邻居隔着防盗门警惕地说声“谢谢”,或是大声询问“你是谁家的孩子”,更多的干脆不开门,准备好的拜年词在心里练习了一遍又一遍,又被紧闭的大门挡在了外面。
“为什么这么多邻居我们都互相不认识?”爱“较真”的孙睿涵对整个单元48户居民进行了调查,发现竟有27户居民素不相识、从不来往,占总数的56.2%;而关系亲近的只有6户,只占总数的12.5%。
“既然大家互相不认识,如果有个节日能让大家聚在一起认识一下就好了。”在姥姥的启发下,孙睿涵在原四方区少工委组织的“童眼看世界,关注身边事”金点子征集活动中递交了一份关于建立“邻居节”的建议。
这份建议很快被转交至孙睿涵居住的海伦路社区办理。一个小姑娘的“敲门声”就这样被听见,进而“敲开”了青岛持续21载的邻里守望之门。
2004年4月,海伦路社区举办第一届“邻居节”。2005年,“邻居节”的成功经验在原四方区7个街道推广,最终于2016年被推向青岛市10个区(市),当年便吸引了全市900余万市民同步参与。
2018年,青岛市“邻居节”经验推向全国各地。次年,“邻居节”被正式写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提出要深化“我们的节日”活动,在城乡社区举办“邻居节”,推动形成良好风尚。
如今,这一生发于“居民楼院”的自发性活动,已经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提升社区凝聚力、推动文明新风尚的有力抓手。
将“邻里情深”升华为“文明风尚”
从社区的方寸之地到城市的广阔舞台,青岛“邻居节”何以从一项社区活动跃升为享誉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响亮品牌?答案在于其精准切中了时代的脉搏,以地方实践的创新力、民心所向的凝聚力与主流价值的传播力共同奏响了一曲由“邻里情”升华为“文明风”的精彩乐章。
多年来,青岛各区(市)围绕“邻里学”“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邻里颂”五个板块,延伸出一系列精彩暖心的品牌活动,让文明实践聚木成林。
这是一次生活圈层的“重组”。在社区楼院,原本互不相识的居民自发组成乐队、舞团、话剧团,一出出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小剧小戏接连上演;“百家宴”上,一道道出自社区居民之手的家常菜香气四溢,大家共同举杯,畅聊家长里短,一同分享生活中的琐碎与欢喜。
这是一次邻里互助的“守望”。以“邻居节”为起点,“帮到家”“认对门”“爱心门铃”等文明实践活动品牌竞相涌现,健康义诊、义务理发等便民服务走进市民中间,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的邻里关系不断深化。
这更是一次文明风尚的“引领”。“邻里故事会”上,“深潜英雄”唐嘉陵,“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宋桂华,怀揣46把钥匙、化解邻里纠纷3700多件的社区民警马怀龙等先进典型代表走到“聚光灯下”,讲述他们投身公益事业、立足平凡岗位作出不凡业绩的点点滴滴。
21年时光流转,青岛“邻居节”早已从一个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节日”拓展到了社区协商共治、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矛盾调解等更多维度,传统“睦邻”文化在这里被创造性转化为面向未来共同书写更温暖、更文明时代答卷的坚实底气。
从“互不相识”到“ 力同心”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
“邻居节”的生命力所在,不仅在于节日期间丰富多样的活动,更在于通过这一活动,激活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认同促进社区认同、以邻里互助赋能基层治理、以柔性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善治之路,形成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后半篇文章”。
居住在同一环境下,难免有“勺子碰到锅沿”的时候。这时,“邻居节”就如同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居民在开放的环境下表达诉求、强化沟通,同时也通过邻里协商、熟人调解等方式将潜在的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成为推动社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和谐稳定的“减震阀”。
21年来,不少社区将“邻居节”作为倾听居民心声的抓手、收集群众意见的平台,在邻里之间形成了“邻里一家”的社区文化认同。而这种邻里守望、互助共享的模式,也有效弥补了公共服务在社区“最后一米”的不足,增强了社区自我服务、自我调节的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事务之中,成为邻里互助的践行者、社区共治的引领者、幸福家园的守护者、社区发展的推动者、公益慈善的传播者,在邻里间的互帮互助、交流交往中,“邻居节”的外延和内涵正在不断深化。
当城市高楼的单元门隔绝了物理的声响,青岛“邻居节”却在人们心中打开了一扇窗——它用21年的坚守证明,那些家家户户的笑语中,回荡着这个城市最真实的依靠和温暖,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幸福底色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秦璐]06/30 08:48 / 青岛晚报
政策调整后申请条件将大大放宽。单身申购保障性住房的,住房面积须在35.3平方米以下,两口之家、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的申购限制分别为70.6平方米、105.9平方米、141.2平方米,可以说是涵盖了大多数工薪收入家庭。
05/31 19:16 /
青岛市发布“漫游青青之岛,粽享端午时光——2025年端午佳节主题线路推荐”,涵盖滨海漫步、露营派对、康养生态、民俗文博、户外健身、光影休闲、非遗美食八大特色主题。
07/04 07:21 / 观海新闻
此次发布的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涉及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余个市,其中崂山风景区、即墨古城入选山东省的“阅揽山海·舒爽胶东”避暑旅游线路。
06/27 07:48 / 青岛日报
有关数据显示,青岛“谷子经济”近年来的年均增速达25%。“在初期阶段的门店经济之外,可以开发与电影产业、时尚产业的关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