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大闸蟹“爬”上胶州湾 肥美膏黄惹人馋
十月,正是大闸蟹膏满黄肥的时节。在胶州市九龙街道小滩子村,养殖户王松辉精心试养的20亩蟹塘,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收获季。今年五月,他专程从江苏射阳引进了优质蟹苗,结合本地水质与气候特点,开展科学化养殖。经过五个多月的悉心照料,如今塘里的大闸蟹个个膘肥体壮、膏香黄满,预计每亩收益近万元。收获期将持续一个月,王松辉还特别推出“抓蟹体验”活动,邀请市民前来感受金秋收获的乐趣。
耕耘结硕果
蟹肥膏黄捕捞正当时
沿着泥泞的生产路走进养殖区,一片连着一片的虾池与蟹塘映入眼帘。雨后初晴,不少大闸蟹纷纷爬上岸边“晒太阳”,养殖户们正忙着下网捕捞。王松辉穿着皮裤,在塘里熟练地收网、捡拾,将一只只活蹦乱跳的螃蟹装进塑料筐。
“这批蟹苗是五月份投的,现在最肥美。”王松辉告诉记者,他从事水产养殖多年,早前曾流转200多亩虾池,主攻罗氏沼虾和南美对虾。然而养虾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近年行情走低,让他萌生了转型的念头。
一次偶然机会,他了解到城阳有朋友养殖大闸蟹,效益可观。于是,他主动去考察学习,并于今年五月从江苏射阳引进了蟹苗,投放到20亩塘中。从投喂、水质调控到日常管理,他都严格把关,终于迎来了如今的收获。
盐碱变宝地
生态养殖实现万元收益
小滩子村的养殖区原是大片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不适合种植普通农作物。村东的池塘紧邻胶州湾,地下水咸度较高。村民通过挖塘打井、科学调水,逐步将水体的咸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为罗氏沼虾、南美对虾和大闸蟹等水产品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我们这儿的地下水,不管咸淡,水质都很好,这是养殖的一大优势。”王松辉介绍,他采用地下水养殖,有效避免了河水和海水可能带来的水质波动与病害风险。他特别重视水体维护,大约每十天换一次水,确保大闸蟹始终生活在洁净环境中。
在饲料方面,他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投喂碎鱼、螺蛳、玉米等天然饵料,科学的养殖方式让他的大闸蟹体形饱满、肉质鲜美。目前,公母蟹的统货价约每斤40元,扣除蟹苗、饲料、水电等成本,每亩收益可达一万元左右。
来年扩规模
带动村民共走致富路
“明年我打算扩大规模,顺利的话产量能超过十万斤。”王松辉信心满满地说。为达成目标,他已在其他塘中提前培育了60万尾蟹苗,目前这些蟹苗已长到指甲盖大小,长势良好,预计明年五月可投放到亩塘中。他表示,只要管好水质、饲料和环境,每只蟹长到二三两左右即可上市,明年产量十分可观。
除了学习养殖技术,他还计划在饲料、养殖密度和病害防控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推动生态养殖,提升大闸蟹品质与市场竞争力。王松辉相信,养好大闸蟹不仅能带动更多村民加入特色水产养殖,也能让这片“盐碱地”变成“致富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防止大闸蟹在傍晚时分“越狱”,王松辉特地在塘边设置了围网,螃蟹一爬上去就会自动掉落,有效保障了产量。收获期间,他也欢迎市民预约前来,体验抓蟹的乐趣。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马丙政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陆云琦]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10/14 08:41 / 青岛日报
西海岸新区龙湾崖社区成功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约500亩,加速新型产业导入,蝶变为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目前,区域内已成功引进配套项目30余个。
09/14 08:20 / 青岛日报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73岁的李学娟与老邻居们又一次走进大鲍岛。站在广兴里,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打开话匣子:“早年间,这里热闹得很,沿街是各家店铺,铺子后头就是院子,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