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青岛的未来
以青春赴使命、以创新破难题,青年科研人才既是基础研究的探索者,也是技术转化的实践者,更是城市未来的引领者。
11月14日,由中共青岛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承办的首届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创新发展大会召开,会上表彰了第十五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这场以“凝青聚力、青聚英才”为主题的会议,勾勒出青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产业注入澎湃动能的生动图景。
在青岛,青年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正以原创性成果体现科研的最高价值,以关键技术攻关破解产业难题,以成果转化赋能实体经济,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
选贤举能:
青年才俊筑牢科创发展基石
此次受表彰的50位青年科技奖获奖者,是青岛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的优秀缩影。从单位分布来看,他们当中既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术骨干,也有来自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等创新平台的技术尖兵,还有来自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的产业人才。
从研究领域划分,获奖者聚焦生物医药、海洋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科学与工程等青岛重点发展领域。这些青年人才以青春之力攻坚核心技术,用创新成果回应时代需求,既有人深耕基础研究实现原创突破,也有人扎根产业一线推动技术落地,更有人立足海洋特色书写科创答卷。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此次获表彰的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赵园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专注于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源”“汇”解析,通过卫星遥感与大气化学模型等工具,厘清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其团队自主开发的观测-过程模型耦合驱动框架,量化了大气污染对全球甲烷收支的长期调控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我们的研究证明,治理常规空气污染会对甲烷浓度产生深远影响,为‘减污降碳’协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园红的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全新视角,彰显了基础研究的原创价值。
产业一线是创新的检验场,杜杰伟用技术突破为轨道交通产业保驾护航。作为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网络安全研究院副院长,他深耕列车网络信息安全领域,主持并参与2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项目,突破TRDP深度协议解析、智能入侵检测、通信加密等网络安全协同防御关键技术,研制的系列化车载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已完成在动车组、城轨车辆及机车车辆上装车验证。“我们还在进一步构建‘内生安全’为基、‘主动防御’为体的纵深防御体系,强化全系统、全要素、全链条安全。”杜杰伟说。他的技术成果覆盖核心算法、安全产品,再到应用于运营安全服务的产业集群,彰显了青年人才的产业带动能力。
在获奖名单中,海洋相关领域人才优势显著,占比约30%,凸显了青岛“海洋科技城”的鲜明特色。其中,于洋在海洋生物育种方面书写着突破关键技术的青春故事。“从前,我国南美白对虾种质高度依赖进口,我们团队用10多年时间攻克育种难题,让国产良种成为环渤海养殖主导品种。”作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于洋专注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研究,建立了对虾分子育种技术,作为核心骨干培育出“广泰1号”“广泰2号”“渤海1号”3个国审对虾新品种。其中,“广泰2号”作为首个应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对虾品种,其抗病力提升30%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既保障了国家种业安全,也为海洋渔业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活跃在科研、教育、产业等多个系统中,展现出青岛“高校育人才、科研院所出成果、企业促转化”的人才培育生态。
赋能成长:
搭建平台激活人才创新活力
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未来,要在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中实现突破。从这个角度看,首届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创新发展大会不仅是表彰先进的舞台,更是汇聚智慧、促进合作的桥梁。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陈松林等专家通过主旨报告,围绕“科研范式变革背景下的健康科学发展”“海洋鱼类基因组学”等主题进行分享。此外,大会组织了近10场分论坛、沙龙与科技市集活动,让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青年人才碰撞想法、对接需求,彰显了启迪思想、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平台价值。
这背后,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发挥着关键的资源耦合、人才汇聚作用。作为服务青年科技人才的核心平台,该协会通过搭建跨界交流、成果转化、成长赋能三大载体,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推动形成“选才、育才、用才”的全链条生态。
跨界融合是创新的催化剂,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搭建的交流平台让“隔行如隔山”成为过去。对此,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孙晓光深有感触:“在协会组织的‘轨道交通+新材料交叉创新论坛’上,我结识了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专家,成功解决了高风沙环境下轨道车辆涂层磨蚀失效的行业难题。”通过联合攻关,他们优化的耐沙蚀涂料耐磨性能提升10倍以上,已应用于某出口型动车组,相关成果荣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协会组织的各类跨学科沙龙、产学研对接会,打破了企业研发的‘信息孤岛’,让不同领域技术优势互补,催生了一批交叉创新成果。”孙晓光说。
成果转化是创新的落脚点,平台则成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超级纽带”。作为青岛市口腔科(黏膜病)专科联盟牵头人,卢恕来通过产学研对接会结识了青岛大学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专家,双方一拍即合,正联合推动口腔黏膜病诊疗技术与新材料的融合应用。卢恕来的经历并非个例,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组织的“科普大讲堂”“会员风采”专栏等载体,既让科研成果走进大众视野,也为企业精准对接技术提供了渠道,推动形成“产学研用”良性循环。
为人才赋能的同时,青岛鼓励多种渠道把前沿人才“用起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鞠鹏主要从事海洋功能材料的基础理论、关键制备技术与创新应用方面研究,正通过将先进功能材料与光电催化技术创新融合,推动我国海洋功能材料持续实现创新突破。在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组织的系列科普活动中,鞠鹏是“常客”,经常通过“青年科学家科普服务团”深入中小学开展海洋科普。“协会既为我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也让我们能发挥专业所长传播科学精神。”他说。
从50位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的亮眼成绩,到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等平台全方位赋能,首届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创新发展大会的举办,展现了青岛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支持创新的坚实平台、产业升级的广阔空间。青年人才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书写着科技强市的崭新篇章。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陈烛光]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10/31 07:17 / 青岛日报
“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在这句老青岛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中,可以窥见中山路昔日的繁华商业面貌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0/14 08:41 / 青岛日报
西海岸新区龙湾崖社区成功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约500亩,加速新型产业导入,蝶变为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目前,区域内已成功引进配套项目3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