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从13人到2000人 “红马甲”暖遍城乡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在即墨大地的晨曦与暮色中,总有一抹耀眼的“中国红”穿梭往来——他们是即墨慈爱公益协会的志愿者,身着红马甲,怀揣滚烫初心,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爱心浇灌希望。这支由13人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经过10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拥有200名正式会员、近2000名义工,足迹遍布即墨所有乡镇街道,用精准帮扶与暖心行动,为困境家庭点亮希望之光,让大爱在城乡间生生不息地传递,成为这座文明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13颗爱心点燃公益火种
“我们协会的足迹,早已覆盖即墨区的每一个乡镇。哪里有需要,我们的‘红马甲’就出现在哪里。”即墨慈爱公益协会会长周强公谈及协会的服务范围,言语间满是热忱与坚定。即墨慈爱公益协会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的触动——2014年,周强公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下乡调研时,走进部分因疾病、意外陷入绝境的贫困家庭。
在偏远村落的破旧瓦房里,孤寡老人王大爷坐在冰冷的炕沿独自叹息,炕头堆着单薄的被褥,灶台上只有半锅凉透的稀饭,浑浊的眼眸里满是无助;在城郊简易搭建的棚屋中,10岁的女孩小琳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趴在低矮的板凳上写作业,父亲因车祸致残,母亲离家出走,她小小的身躯早已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望着窗外学校方向的眼神里,满是对求学的渴望……这些场景像重锤般击中了每个人的内心,周强公当即与朋友们约定,“既然看到了,就不能袖手旁观,哪怕我们的力量微薄,也要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触动,让周强公等13位爱心人士从“每人拿出一点多余的钱”开始,踏上了漫长而坚定的公益之路。最初的帮扶没有固定模式,他们自发筹集善款,买米买面送给困难家庭;利用周末等时间上门探望,陪孤寡老人聊天解闷,为困境儿童辅导功课。没有办公场地,周强公把自家的办公室作临时据点,几张折叠桌、几把椅子,便是公益事业的起点。2016年,即墨慈爱公益协会在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这标志着他们的帮扶行动从自发无序走向规范有序,公益的种子也随之更广泛地播撒在即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每年固定开展三大品牌行动
多年来,即墨慈爱公益协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常态化、品牌化的帮扶机制,每年固定开展三大品牌公益活动,让温暖精准触达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用坚守与执着书写着“公益为民”的初心。
春天的即墨,万物复苏,而“春蕾行动”的启动,也为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带来了生机与希望。每到新学期开学前,即墨慈爱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都会提前走访摸底,深入全区各个乡镇的中小学、社区,通过学校推荐、入户核实等方式,详细了解困境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需求,建立起完善的帮扶档案。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志愿者们精准施策: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助学金,确保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为缺乏学习用品的孩子准备书包、文具、书籍、工具书等物资,让他们能安心投入学习;对于因疾病、残疾导致学习困难的孩子,安排志愿者每周上门辅导功课,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重阳节时,即墨慈爱公益协会的“敬老暖心行动”准时启动,将温暖与关怀送到贫困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的心坎上。志愿者们精心挑选适合老人食用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以及保暖衣物、常用药品、护腰靠垫等生活用品,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各个乡镇的村庄、敬老院,挨家挨户走访慰问。
冬日的即墨寒风凛冽,即墨慈爱公益协会的“暖冬行”活动,总能为生活困难的家庭送去温暖与希望。志愿者们早早开始筹备过冬物资,为困难家庭送去棉衣、棉被、羽绒服、取暖器、煤球等物资,确保他们能温暖过冬。对于居住在老旧房屋、门窗漏风的家庭,志愿者们还主动帮忙修补门窗、加固屋顶。
此外,义务献血、环境整治等各类小型公益活动更是贯穿全年,“红马甲”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乡村的田间地头,成为即墨大地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爱心接力延续公益力量
在这支庞大的爱心队伍中,“大人带孩子做义工”的场景成为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公益也成为了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生动课堂。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加入志愿者队伍,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培育爱心与责任感,让公益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即墨慈爱公益协会成员王子萌是一名高中生,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参与公益活动。“小时候跟着爸妈去看望孤寡老人,看到老人孤单的样子,我就想多陪他们说说话;看到家庭困难的小朋友没有新文具,我就把自己的文具分给他们。”王子萌说,随着年龄增长,她对公益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如今,王子萌不仅自己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还带动身边的同学加入。
公益路上,更有许多令人动容的爱心传承故事在默默流传,让“红马甲”的精神得以延续和升华。“会员李先喜因病去世后,他的儿子接过了父亲的红马甲,每次活动都积极参与,从不缺席;副会长隋安球不幸病逝,他的儿子不仅主动加入协会,如今还担任副会长,继续父亲未竟的公益事业。”周强公讲述的这些故事,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透明公开守护爱心底线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主动加入即墨慈爱公益协会,他们或捐款或参与义工服务。“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到爱心事业中来,让这份温暖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周强公的期盼,正是这支公益队伍的初心。
“善款来自会员和义工的自愿捐献,从一元钱到上千元,都是大家的心意,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刀刃上。”周强公说,为确保帮扶精准、善款用在实处,协会建立了一套严谨、透明的管理流程,用制度守护爱心底线。
在善款管理方面,协会实行“专人保管、多人监管、集体决策”的制度:所有善款由专人负责保管,设立专门的银行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副会长和理事组成监管小组,定期对善款的收支情况进行核查;每一笔支出都需经过协会集体商议,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合规。同时,协会建立了详细的财务台账,对每一笔捐款、每一项支出都进行详细记录,做到有据可查。“我们就是要让每一笔善款都公开透明,让捐赠者知道自己的钱用在了哪里,帮助了哪些人,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让公益事业走得更远。”周强公说。
累计筹集善款300余万元
即墨慈爱公益协会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务员、教师、医生、企业家,也有普通工人、农民、大学生,他们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只为同一个目标——传递温暖、帮助他人。“看到网上关于志愿者们帮助困难家庭儿童、孤寡老人的视频,我特别感动,也想为公益事业出一份力。”市民张女士主动联系加入即墨慈爱公益协会,成为一名义工,每次活动都积极参与,还经常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捐款捐物。
截至目前,即墨慈爱公益协会已累计开展公益活动600余次,帮扶困境儿童400余人次,慰问贫困老人、孤寡老人1300余人次,筹集善款300余万元,为困难家庭送去各类物资价值10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微光成炬,薪火相传”的公益理念。协会先后获得“即墨区优秀公益组织”“青岛市公益慈善先进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王熠冉]09/05 07:37 / 青岛早报
9月4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主办的2025灵山湾拉网节热闹开场,祭海祈福的庄严肃穆、民俗展演的欢腾热闹、百人拉网的同心协力,让这片滨海之地满是金秋开海的喜悦,也让渔家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生机。
09/02 08:48 / 青岛晚报
1日上午,青岛王哥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港东渔码头举行开海仪式,老渔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大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10/31 07:17 / 青岛日报
“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在这句老青岛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中,可以窥见中山路昔日的繁华商业面貌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0/14 08:41 / 青岛日报
西海岸新区龙湾崖社区成功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约500亩,加速新型产业导入,蝶变为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目前,区域内已成功引进配套项目30余个。